|
< 一>、加色法混合 ' E8 F. W% }; F6 V% Q H J% S/ N, i' F
加色法混合即色光混合,也称第一混合,当不同的色光同时照射在一起时,能产生另外一种新的色光,并随着不同色混合量的增加,混色光的明度会逐渐提高将红(橙)、绿、蓝(紫)三种色光分别作适当比例的混合,可以得到其他不同的色光。反之,其他色光无法混出这三种色光来,故称为色光的三原色,它们相加后可得白光。 ; X: V+ W) c' E
加色法混合效果是由人的视觉器官来完成的,因此它是一种视觉混合。加色法混合的结果是色相的改变、明度的提高、而纯度不并不下降。 ) Y4 ^7 L7 L3 C$ [) H" C
加色法混合被广泛 应用于舞台灯光照明及影视、电脑设计等领域。 ! r% S) V A" Z: A7 e/ Z6 U; k
: v7 }& M) u. {/ h/ U$ A' Y8 c5 i7 w+ {8 R! m8 B% E/ C% S# y- Q2 t
<二>减色法混合 - _ G, _+ p, g4 F6 K Q5 `6 u+ z+ H$ _6 M
减色法混合即色料混合,也称第二混合。在光源不变的情况下,两种或多种色料混合后所产生 新色料,其反射光相当于白光减去各种色料的吸收光,反射能力会降低。故与加色法混合相反,混合后的色料色彩不但色相发生变化,而且明度和纯度都会降低。所以混合的颜色种类越多,色彩就越暗越浊,最后近似于黑灰的状态。 " m" I3 y0 _+ E) Q. A" I
人们平时在绘画、设计、染色、粉刷中的色彩调合,都属减色法应用。 # I1 J% g- r5 \
9 C8 o9 y' V. S. M9 K$ N4 T, ?7 G; a0 r
0 b1 p2 C$ p6 C, `" c<三>空间混合 ( c$ A) \0 n8 X$ Z+ g/ n8 `* K9 B! d0 P4 E& P
亦称中性混合、第三混合。将两种或多种颜色穿插、并置在一起,于一定的视觉空间之外,能在人眼中造成混合的效果。故称空间混合。其实颜色本身并没有真正混 合,它们不是发光体,而只是反射光的混合。因此,与减色法相比,增加了一定的光刺激值,其明度等于参加混合色光的明度平均值,既不减也不加。 6 G" a! W6 K% @9 \
由于 它实际比减色法混合明度显然要高,因此色彩效果显得丰富、响亮,有一种空间的颤动感,表现自然、物体的光感,更为闪耀。
5 v6 j, p1 L$ |2 |; `, e空间混合的产生须具备必要的条件。 + R& I' d, d: w/ j6 ]/ F$ F* o- ^1 |- V
(1)对比各方的色彩比较鲜艳,对比较强烈。 R3 E1 Y3 u9 Z0 t. `9 y
(2)色彩的面积较小,形态为小色点、小色块、细色线等,并成密集状。 / t4 x L4 c6 m. V' g) Y* t u- M8 k5 h: ^! w* |0 u4 ~) S" V
(3)色彩的位置关系为并置、穿插、交叉等。 2 l( D' H+ k- ~# x" q* \$ J, m K4 q' I$ {5 ?2 T$ ~" t
(4)有相当的视觉空间距离。 * ]0 q1 Y% G+ v1 K
6 h# A0 Q6 h6 `9 t- P1 ]* }" j7 X# i+ v' n; I8 K" s( P/ J" J, Y5 }
4 E H0 ~) x" c i
5 ?% Z5 a2 g0 Q0 \
4 {! E! Q/ s6 t; d9 \强刺激调及形式美手法7 x/ y0 h1 X8 M3 C0 N" Z6 w o) K
$ k4 F( l" y. z5 l: ~" a7 b* s. h o) ~; A( p
<一>色彩刺激调和
1 q& Y2 G \3 p" G6 D+ Q) U色彩的美感能提供给人精神、心理方面的享受,人们都按照自己的偏好与习惯去选择乐于接受的色彩。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从狭义的色彩调和标准而言,是要求提供不带尖锐的刺激感的色彩组合群体,但这种含义仅提供视觉舒适的一方面。因为过分调和的色彩组配,效果会显得模糊、平板、乏味、单调,视觉可辩度差,多看容易使人产生厌烦、疲劳的不适应等。 ! n* E2 \) b8 e/ m; O( a
但是色相环上大角度色相对比的配色类型,对人眼的刺激强烈,过分眩目的效果,更易引起视觉疲劳,而产生极不舒服的不适应感,使人心理随着失去平衡而显得焦躁、紧张、不安,情绪无法稳定。 3 B7 ~* l# J. H n% A7 H `- m- Y9 p" ^6 j# f& `& d
因此,在很多场合中,为了改善由于色彩对比过于强烈而造成的不和谐局面,达到一种广义的色彩调和境界,即色调既鲜艳夺目、强烈对比、生机勃勃、而又不过于刺激、尖锐、眩目,这就必须运用强刺激调和的手法。 7 }2 ]2 M9 Z' }- \0 h
b% S0 Q4 r: m$ X7 f9 V' R; X
$ p. Z+ `4 R" M. h& H1.面积法
) m( a& P9 {) P' w将色彩对比特点是色相对比强烈的双方面积反差拉大,使一方处于绝对优势的大面积状态,造成其稳定的主导地位,另一方则为小面积的从属性质。如中国古诗词里的“万绿丛中一点红”等。 . f& ?' }3 i% U# M# A! d1 o4 n$ Y
6 p) S0 E5 E2 p( D' z
阻隔法 0 l* Y) W6 V* C- E+ I% p" e3 k
又称色彩间隔法、分离法等。 $ P+ f4 e ^( w, r0 Z" g
* [9 X: e, ]& t, ^ z2 l8 o(1)强对比 阻隔 在组织鲜色调时,将色相对比强烈的各高纯度色之间,嵌入金、银、黑、白、灰等分离色彩的线条或块面,以调节色彩的强度,使原配色有所缓冲,产生新的优良色彩效果。
# ~- ^1 X- ?/ M% m. I) A2 T(2)弱对比阻隔 为了补救因色彩间色相、明度、纯度各要素对比过于类似而产生的软弱、模糊感觉,也常采用此法。如浅灰绿、浅蓝灰、浅咖啡等较接近的色彩组合时,用深灰色线条作勾勒阻隔处理,能求得多方形态清晰、明朗、有生气,而又不对比色调柔和、优雅、含蓄的色彩美感。
4 \+ R; Z! A3 v' V+ j! y" }; C K" X/ Y$ g3 x( W5 n1 i$ |8 v& R) {- m* U4 O$ n' j- S5 R9 `
3.统调法 ! [& l# X+ L# O$ v6 e# p
% K! D( T4 s, I- L7 @0 \, w8 u0 V在多种色相对比强烈色彩进行组合的情况 下,为使其达到整体统一、和谐协调之目的,往往用加入某个共同要素而让统一色调去支配全体色彩的手法,称为色彩统调, 一般有三种类型。 ' |% B) R' h; ]# |# b! }
(1)色相统调 在众多参加组合的所有色彩中,同时都含有某一共同的色相,以使配色取得既有对比又显调和的效果。如黄绿、橙、黄橙、黄等色彩组合,其中由黄色相统调。 ( z ?* r) x# A+ {8 T
4 J! n' Q4 p; N. Z) Q2 B3 f(2)明度统调 在众多参加组合的所有色彩中,使其同时都含有白色或黟 以,以求得整体色调在明度方面的近似。如粉绿、血牙、粉红、浅雪青、天蓝、浅灰等色的组合,由白色统一成明快、优美的“粉彩”色调。 $ Q4 G" N1 t9 E/ [: |9 @% F# _5 E1 p/ ~7 w# Q
(3)纯度统调 在众多参加组合的所有色彩中,使其同时都含有灰色,以求得整体色调在纯度方面的近似。如蓝灰、绿灰、灰红、紫灰、灰等色彩组合,由灰色统一成雅致、细腻、含蓄、耐看的灰色调。 7 ^3 j; v/ b. ]. S- e
u9 S7 R, E- j
2 v: Q T9 ^# r& n4、削弱法 4 r/ a l; M% _7 h: u6 N4 L1 l* d- a
使原来色相对比强烈的多方,从明度及纯度方面拉开距离,减少色彩同时对比下越看越显眼、生硬、火爆的弊端,起到减弱矛盾、冲突的作用,增强画面的成熟感和调和感。如红与绿的组合,因色相对比距离大,明度、纯度反差小,感觉粗俗、烦躁、不安。但分别加入明度及纯度因素后,情况会改观。如红+白=粉红、绿+黑=墨绿,它们组合后好比红花绿叶的牡丹,感觉变得自然生动美丽。 % K! d1 [' B/ L. R5 g
U" e) [) r9 R* p: |* S8 m3 L
5、综合法 2 s" N9 R+ p# s6 u# j2 [$ w6 a5 P
将两种以上方法综合使用。如黄与紫色组合时,用面积法使黄面小,紫 面大,同时使黄中调入白色,紫中混入灰色,则变成淡黄与紫灰的组合,感觉既有力又调和,这就是同时运用了面积法和削弱法的结果。 ; r8 E7 N/ c8 F, @. p: V" m7 N4 T
, w! {0 p1 C+ w6 T/ ]' w5 ]) N5 r3 c) }
<二>色彩形式美手法
+ ]7 f% e# ~7 T- R. Q+ d色彩平衡 0 V' |' w! U' ?7 i3 M3 P
0 o5 f" b3 A9 b) n( }2 Z J(1)色彩对称 对称是一种形态美学构形式,有左右对称,放射对称,回旋对称等。在中心对称轴左右两边所有的色彩形态对应点都处于相等距离的形式,称为色彩的左右对称,其色彩且合形象如通过镜子反映出来的效果一样如对称点为中心,两边所有的色彩对应点都等距,按照一定的角度将原形置于点的周围配置排列的形式,称为色彩的放射对称。回转角作180度处理时,两翼成螺旋桨似形态称为色彩的回旋对称。
# |- w/ I4 e8 P l7 A对称是一种绝对的平衡。色彩的对称给人以庄重、大方、稳重、严肃、安定、平静等感觉,但也易产生平淡、呆板、单调、缺少活力等不良印象。
( Z+ S* k9 k! a j/ p+ p
) b+ t/ Y- Y2 y3 }(2)色彩均衡 均衡是形式美的另一构成形式。虽非对称状态,但由于力学上支点左右显示异形同量、等量不等形的状态及色彩的强弱、轻重等性质差异关系,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视觉生理、心理感受。这种形式既有活泼、丰富、多变、自由、生动、有趣等特点,又有良好的平 衡状态,因此,最能适应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是选择配色的常用手法与方案。色彩的平衡还有上下平衡及前后均衡等,都要注意从一定的空间、立场、出发作好适当的布局调整。 + j. _7 w1 s% u r* y2 O( \1 h) f- X5 n- b8 r* p9 j/ P
. I% p6 h; f* C" A
(3)色彩不均衡 色彩布局没有取得均衡的构成形式,称为色彩的不均衡。在对称轴左右或不下显示色彩的强弱、轻重、大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出视觉心理及心理的不稳定性。由于它有奇特 、新潮、极富运动感、趣味性足等特点,在一定的环境及方案中可大胆加以应用而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称为“不对称美”。但若处理不当,极易产生倾斜、偏重、怪诞、不安定、不大方的感觉,一般认为是不美的。
5 @" N* i8 ^+ l* ]色彩不均衡设计,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形态本身具有对称性,而色彩 布局不对称,如马戏团的半白半黑小丑装。另一种形态本身呈不对称状,如欧美的袒露单肩、半胸的夜礼服。再有上下不对称的手法。
* h7 D, u, n* J" m0 R( n: |4 y; x W ?+ H: p! R- B
7 N3 u2 o* J: G+ S2.色彩比例 * z# c4 W; V3 k! ?+ F& G
色彩比例是指色彩组合设计中各部分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长度、面积大小的比例关系。它随着形态的变化、位置空间变换的不同而产生,对于色彩设计方案的整体风格和美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t U/ U% |+ \! ]2 ], ~& z% o: W0 T1 D5 G. n
常用的比例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费波那齐数列、贝尔数列、柏拉图矩形比、平方根矩形数列、黄金分割等。
. r0 J$ a" E) H# Z! v# o' \(1)黄金比例 即1:1.618为其简约比数,实用中通常将色彩比例关系处理为2:3、3:5、5:8等序列。 ( C- d. J9 d, }& r7 l" Q) C4 R7 z- m7 M
(2)非黄金比例 色彩面积有大小、主次之分的配合,都被 认为是富有对比情趣而值得采用的。因为只有一方处于大面积优势地位,一方处于小面积从属状态时,才能形成 色调的明确倾向,表现出对比美的和谐感觉。 ) |1 C: q5 d7 G3 z
* D2 m/ _7 L' D) w5 J2 O* W c% K
1 e4 e) R$ C& B. h: e5 p8 d3 {0 D3 W3 S色彩节奏 1 y T; l' _/ L/ M4 V* d
_即明显带有时间及运动的特 征,能感知有规律的反复出现的强 弱及长短变化,是秩序性形式美的一种。通过色彩的聚散、重叠、反复、转换等,在色彩的更动、回旋中形成节奏、韵律的美感。一般有三种形式。 ! @- H, ]! c" ~1 Y7 {! O8 G
& q$ Y# [' X/ J(1)重复性节奏 通过色彩的点、线、面等单位形态的重复出现,体现秩序性美感。简单的节奏有较短时间周期和重复达到统一的特 征,事宜 机械和理性的美感。 ; G3 [* ] j; D1 ^, i2 h
(2)渐变怀节奏 将色彩按某种定向规律作循序推移系列变动,它相对淡化了”节拍“意识,有较长时间的周期特 征,形成反差明显、静中见动、高潮迭起的闪色效应。渐变性节奏有色相、明度、纯度、冷暖、补色、面积、综合等多种推移形式。 7 \# {9 g% {- l% F! D! ^
(3)多元性节奏 由多种简单重复性节奏组成,它们在运动中的急缓、强弱、行止、起伏也受到一定规律的约束,亦可称为较复杂的韵律性节奏。其特点是色彩运动感很强,层次非常丰富,形式起伏多变。但如处理、运用不当,易出现杂乱无章的”噪色“不良效果。 9 m7 C# k/ V1 S! t: y
: A; P1 F6 Y8 C" `% J
' Y( P4 @* t' ^3 T" d! d色彩呼应 , j$ ^5 J' }. h8 `
- b. Q J8 J6 b/ [. A; U9 e. q7 G5 t x$ P: y& t% {
亦称色彩关联。为使用一或相关平面、空间不同位置的色彩,相互之间有所联系避免孤立状态,采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照应、相互依存、重复使用的手法,从而取得具有统一协调、情趣盎然的反复节奏美感。色彩呼应手法一般有两种: 9 s0 Y3 p: m2 r& s b1 q& T9 @4 j
(1)分散法 将一种或几种色彩同时出现在作品画面的不同部位,使整体色调统一在某种格调中,如浅蓝、浅红、墨绿等色组合,浅色作大面积基调色,深色作小面积对比色,成为粉彩的高长调类型。此时,墨绿色最好不要仅在一处出现,相对集中以外,可适当在其他部位作些呼应,使其产生相互对照的势态。但色彩不亦过于分散,以免使画面出现平板、模糊、零乱、累赘之感。 ' a1 u N' z3 i8 j, [ m" s: v9 I$ }) V( _; x2 ?
(2)系列法 使一个或多个色彩同时出现在作品、产品的不同平面与空间、,组成系列设计,能产生协同,整体的感觉。 / p6 a# e# a2 w& f6 _& D
1 y! u' q6 J& C2 o1 h4 I$ p
2 v7 S- I5 z8 r' W) o6 t
! ?3 y a) q& s0 X# q7 ]* e ?( \2 P4 l# B
; k! s4 @3 ~& `, \3 J+ T5.色彩重点
8 O8 x8 S: a. H; Q S# l
3 X. ^* ~% M. K( \
6 K1 r7 B4 n* a; v% H0 j- K% S- B- h' x. x$ X/ R" h4 ^
在组配色调过程中,有时为了改进整体设计单调、平淡、乏味的状况,增强活力感觉,通常在作品或产品某个部位设置强调、突出的色彩,以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为了吸引观者的注意力,重点色 一般都应选择安排在画面中心或主要地位 " \8 y3 l q& x; M* t( x6 e
% W" t. c: Y- j2 w% @% X8 r* y重点色彩的使用在适度和适量方面应注意如下几点:(1)重点色面积不宜过大,否则易与主调色发生冲突,抵消,而失去画面的整体统一感。面积过小,则易被四周的色彩所同化,不被人们注意而失去作用。只有恰当面积的重点色,才能为主调色作积极的配合和补充,使色调显得既统一又活泼,而彼此相得益彰。(2)重点色应选用比基调色更强烈或相对比的色彩。(3)重点色设置不宜过多,否则多重点既无重点,多中心的安排将成为过头设计,将会破坏主次有别、井然有序的效果,产生无序、杂乱的弊端。(4)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设置重点色彩。(5)重点色同时应注意与整体配色的平衡。 ) ?2 G6 J- ]0 x( q9 B5 S5 H! O4 z7 ]: A" ~- Y7 V; f% V
9 G2 F, ^+ k- F2 f5 B! x6 D! k! Y4 p2 O* _; k6 `$ L
" n8 P% p$ X8 J7 ] s; j7 X2 M( V* i' [5 U
' d9 |2 u% K& M4 G8 C0 w2 k+ m- j7 i" a. v! e1 o
色彩感情
8 ^4 F4 _. `! i' i8 Z% f2 q
8 V! N5 k, d! b- i3 `3 y$ s6 E0 p1 d. Y6 A) Y
+ L" D" u9 @7 Z: r# B& Q
J- m6 f" c( y# n. l- I4 d' N+ x d3 {
认识色彩除了客观方面还有主观的方面,即有关色彩的视觉心理基础理论知识。
0 q) E6 F/ Q0 K, ^! S3 u x9 L4 d% v- N/ I9 B9 u& n
$ f! a/ ~3 t$ q( u# v; S9 j( x6 Q
5 c0 U: w$ T" B P: `$ M<一>色彩视觉心理
5 j, ]& c. S% ~
: D2 c/ \$ _+ N4 w0 Z3 S
: r8 e. f9 J2 e1 B- A7 H
# ]) z( J3 F6 H4 T+ t* Z2 T6 [, B% I: N( V
: z, K/ i/ M6 j r0 F' K* ^
% }' T! }7 V, N2 ?7 j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管,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
5 C$ e& \$ K1 @/ v! J* F1 {' ?- D5 ^1 K! }3 N8 v8 t
; u8 s6 |+ j8 Q! Y" j3 z
8 P9 X3 b& Y8 k# h5 ]0 {z6 K" c* p) ^4 ~3 T0 Q" Q* @& B4 \ R- _
1.共同感受色觉 心理 ) r4 M, v. E( o$ W( X7 H' A0 ^& f
(1)色彩的冷、暖感 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 色彩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 , v8 U" U5 w$ s s2 l) X& b# x( N9 p1 j9 d
暖色:人们见到红、红橙、橙、黄橙、红紫等色后,马上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物像,产生温暖、热烈、危险等感觉。 t) D; ]& R7 }3 g
7 Q: u1 d) b' w" e; @+ B6 _7 x: \# Y$ _1 @0 h/ ~0 F I
7 ]' s" ^! z$ \
冷色:见到蓝、蓝紫、蓝绿等色后,则很易联想到太空、冰雪、海洋等物像,产生寒冷、理智、平静等感觉。
0 N; g; O3 i5 Q0 |7 z# x! u! g& _9 S! W
3 l" o/ S) E5 Q" T6 q
6 @0 a1 j$ J. v% O
色彩的冷暖感觉,不仅表现在固定的色相上,而且在比较中还会显示其相对的倾向性。如同样表现天空的霞光,用玫红画早霞那种清新而偏冷的色彩,感觉很恰当,而描绘晚霞则需要暖感强的大红了。但如与橙色对比,前面两色又都加强了寒感倾向。(这个示意图在最后贴。)
4 I, B% A( l& W y% Z6 J5 }
/ v0 v8 @* O: b7 @' B' N$ S v9 z7 L+ Y- D
+ Q7 R6 ]* D" L) X% E
@, F3 R' T" E; I/ a" s+ k6 r8 A; M! ]
人们往往用不同的词汇表述色彩的冷暖感觉,暖色——阳光、不透明、刺激的、稠密、深的、近的、重的男性的、强性的、干的、感情的、方角的、直线型、扩大、稳定、热烈、活泼、开放等。冷色——阴影、透明、镇静的、稀薄的、淡的、远的、轻的、女性的、微弱的、湿的、理智的、圆滑、曲线型、缩小、流动、冷静、文雅、保守等。 & [4 _# h; s- s" O3 e
% P! A' c$ u# P' s# f# U, K8 U: a% t0 u7 y' v
: m: p4 ^! y+ |& W; n$ b6 n1 |% ?" x
中性色:绿色和紫色是中性色。黄绿、蓝、蓝绿等色,使人联想到草、树等植物,产生青春、生命、和平等感觉。紫、蓝紫等色使人联想到花卉、水晶等稀贵物品,故易产生高贵、神秘感感觉。至于黄色,一般被认为是暖色,因为它使人联想起阳光、光明等,但也有人视它为中性色,当然,同属黄色相,柠檬黄显然偏冷,而中黄则感觉偏暖。
" k# P( Y4 p8 P. j$ x0 V0 G ~. D2 q- o8 d8 y; h9 G* e( Y. ^
1 a' u+ p2 R3 f0 \3 j3 J& {3 S. {7 W% c& C) o3 w
(2)色彩的轻、重感 这主要与色彩的明度有关。明度高的色彩使人联想到蓝天、白云、彩霞及许多花卉还有棉花,羊毛等。产生轻柔、飘浮、上升、敏捷、灵活等感觉。明度低的色彩易使人联想钢铁,大理石等物品,产生沉重、稳定、降落等感觉。
U: p) J; {- y& {4 c7 \& L" P
4 t3 W4 j& v. J5 k4 j% h2 j4 ?& w4 P6 i) I. b$ Y
- `- K7 a8 z4 P; S0 \, V1 z+ W9 ^(3)色彩的软、硬感 其感觉主要也来自色彩的明度,但与纯度亦有一定的关系。明度越高感觉越软,明度越低则感觉越硬,但白色反而软感略改。明度高、纯底低的色彩有软感,中纯度的色也呈柔感,因为它们易使人联想起骆驼、狐狸、猫、狗等好多动物的皮毛,还有毛呢,绒织物等。高纯度和低纯度的色彩都呈硬感,如它们明度又低则硬感更明显。色相与色彩的软、硬感几乎无关。 ) N+ Y# y. V0 d$ I# H
+ r4 h& z% v. Q7 L* z$ s, r" _0 l2 z; ]5 Y9 E6 L
. f7 b( u4 o$ n# m5 Y+ n2 Z( `9 ~* L+ Y) U& F
( s( h6 J& v: N6 r5 m: g(4)色彩的前、后感 由各种不同波长的色彩在人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有前后,红、橙等光波长的色在后面成像,感觉比较迫近,蓝、紫等光波短的色则在外侧成像,在同样距离内感觉就比较后退。( j/ |' `# P4 k+ a8 \; A
4 B4 [2 V: V* S
, ~% N. m1 E8 j: O* h( t2 [! i0 s B' Z
实际上这是视错觉的一种现象,一般暖色、纯色、高明度色、强烈对比色、大面积色、集中色等有前进感觉,相反,冷色、浊色、低明度色、弱对比色、小面积色、分散色等有后退感觉。 " b# @. v" n+ X; E% w0 T2 u2 B( E r% m' @! b5 ~: X" q
& C. R% R' I* Y, b: n% d$ S/ _6 `/ N& ]; Z
(5)色彩的大、小感 由于色彩有前后的感觉,因而暖色、高明度色等有扩大、膨胀感,冷色、低明度色等有显小、收缩感。 3 A' e$ b# x: F4 D& m% u2 i1 l) h' Y
0 Q4 N. F( k- t/ d6 ?& F: F$ a7 m9 C+ h9 k. x) K5 N
(6)色彩的华丽、质朴感 色彩的三要素对华丽及质朴感都有影响,其中纯度关系最大。明度高、纯度高的色彩,丰富、强对比 色彩感觉华丽、辉煌。明度低、纯度低的色彩,单纯、弱对比的色彩感觉质朴、古雅。但无化何种色彩,如果带上光泽,都能获得华丽的效果。 1 V: O! v$ h: U U& H4 e; O
3 I# W4 J+ p: S* a$ w* W" C3 }/ g1 l3 P5 j% @1 q' l
3 b" `2 D. o8 i(7)色彩的活泼、庄重感 暖色、高纯度色、丰富多彩色、强对比色感觉跳跃、活泼有朝气,冷色、低纯度色、低明度色感觉庄重、严肃。 + s( A( U, U* ?
! r1 f& X- u9 M( o) _# m0 K+ D) j. J
0 I) u0 V. V! r/ n, D! i
` ^! S: ?$ B8 e) ]& C4 o1 e# C" \. _% x% y- ~. p& c! \
(8)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 其影响最明显的是色相,红、橙、黄等鲜艳而明亮 的色彩给人以兴奋感,蓝、蓝绿、蓝紫等色使人感到沉着、平静。绿和紫为中性色,没有这种感觉。纯度的关系也很大,高纯度色兴奋感,低纯度色沉静感。最后是明度,暖以系中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呈兴奋感,低明度、低纯度的色彩呈沉静感。
3 {6 J1 F# q/ Y, l& c& c, l* q* q& j. e- k+ Z; O1 @. I$ Y+ V) i
9 I8 _7 o# `! t5 Q1 z3 D
) I8 m2 [( G& B) D' p \. P: E9 P
8 l8 t' S5 `1 n) X2.色彩的心理联想
' m$ H- g, J5 `( N6 Y
1 N- j" U. d; ]! I
& S1 D* i; s$ g$ F) T; J( r _色彩的联想带有情绪性的表现。受到观察者年龄、性别、性格、文化、教养、职业、民族、宗教、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色彩的联想有具象和抽象两种: - C6 R( G3 x' S% a" T2 l- e i% H0 w! \- V! e' o
(1)具象联想 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后,会联想到自然界、生活中某些相关的事物。(这个示意图在最后贴)
+ V& T6 s, t9 J, E* A: T: [' I" o7 A
# g9 M% S% Q2 x7 v* t) C2 P. O# f) W0 C6 a# |% x0 F$ _
I, G( Q' u+ _. I; @( v(2)抽象联想 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后,会联想到理智、高贵等某些抽象概念。(这个示意图在在前面的网址里有详细介绍。后面就不贴了。) ( @$ j6 A, G# m1 U1 m7 l0 l
: Z5 d$ I: v E8 D9 Z, N% W* Z% g* @
9 s% I8 R' [; {) i* F2 R. b Q
; [6 b. c8 {$ e. T: ~& l一般来说,儿童多具有具像 联想,成年人较多抽象联想。 " g4 @. b0 `8 P
: M1 J" A% h, s- r0 U/ R; u
5 g6 D4 H5 V6 x' ] f! {0 N1 K# w& c7 K% W+ c3 s8 {1 K9 z
<二>色彩性格 ; v* C) w' O' z7 A# Z6 V3 }" h3 F r- N( d1 `
各种色彩都其独特的性格,简称色性。它们与人类的色彩生理、心理体验相联系,从而使客观存在的色彩仿佛有了复杂的性格。 8 Z+ ]; C3 j% @! R8 d1 `9 g) ?" ^' y" ]5 ~
(1)红色 红色的波长最长,穿透力强,感知度高。它易使人联想起太阳、火焰、热血、花卉等,感觉温暖、兴奋、活泼、热情、积极、希望、忠诚、健康、充实、饱满、幸福等向上的倾向,但有时也被认为是幼稚 、原始、暴力、危险、卑俗的象征。红色历来是我国传统的喜庆色彩。 6 z* ]9 f" F4 H% R1 Y1 u: p f1 l; D# d! k& n, z1 h5 P
" d" X- ?! |' B* T1 P& j0 I3 R, k1 M4 h4 K; s
深红及带紫味的红给人感觉是庄严、稳重、而又热情的色彩、常见于欢迎贵宾的场合。含白的高明度粉红色,则有柔美、甜蜜、梦幻、愉快、幸福、温雅的感觉,几乎成为女性的专用色彩。
* R& v" z9 Y& Y. j7 ]6 P1 l+ }8 N' h1 {2 i9 c3 |! A4 l7 H
$ \+ H1 q( N0 v9 |1 _4 j
* ^- P# b! |8 _2 }(2)橙色 橙与红同属暖色,具有红与黄之间的色性,它使人联想起火焰、灯光、霞光、水果等物象,是最温暖、响亮的色彩。感觉活泼、华丽、辉煌、跃动、炽热、温情、甜蜜、愉快、幸福竺,但也有疑惑、嫉妒、伪诈等消极倾向性表情。 * d- [5 k( U ?
; y3 n5 x/ H8 {- ^4 s2 r! b. q! }1 ?含灰的橙成咖啡色,含白的橙成浅橙色,俗称血牙色,与橙色本身都是装中常用的甜美色彩也是众多消费者特别是女妇,儿童,青年喜爱的服装色彩。 & Z- U' `4 ? P2 _, g$ E7 O: B) T, r7 N4 ~& a0 D8 K2 E
! c; W8 J( ?' A8 e& p
1 ?7 ]6 Y- w5 |7 @(3)黄色 黄色是所有色相中明度紧高的色彩,具有轻快、光辉、透明、活泼、光明、辉煌、希望、功名、健康等印象。但黄色过于明亮而显得刺眼,并且与他色相混即易失去其原貌,故也有轻薄、不稳定、变化无常、冷淡等不良含义。 6 M9 L1 \4 n. N: o
) `4 g* e0 }; k4 m/ @含白的淡黄色感觉平 和、温柔,含大量淡灰的米色或本白则是很好的休闲自然色,深黄色却另有一种高贵、庄严感。由于黄色极易使人想起许多水果的表皮,因此它能引起富有酸性的食欲感。 ! K2 C* W' Q; V0 Y. M! {+ a6 |% O1 g7 `! k4 O- G$ E
黄色还被用作安全色,因为这极易被人发现,如室外作业的工作服。
/ P& }# m. e! U' j2 t. u$ r9 Q+ V6 J0 i
, P; t/ S6 P3 v" u, |
(4)绿色 在大自然中,除了天空和江河、海洋、绿色所占的面积最大,草、叶植物,几乎到处可见,它象征生命、青春、和平、安详、新鲜等。绿色最适应人眼的注视,有消除疲劳、调节功能。黄绿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颇受儿童及年轻人的欢迎。蓝绿、深绿 是海洋、森林的色彩,有着深远、稳重、沉着、睿智等含义。含灰的绿、如土绿、橄榄绿、咸菜绿、墨绿等色彩,给人以成熟、老练、深沉的感觉,是人们广泛选用及军、警规定的服色。
4 L+ k1 l) a* a+ V4 x% p
2 [) w2 k& j e( V) ]! i% G( y% y0 z& p6 w7 H! Q/ M- X% I9 r
/ Y5 r; a- E; v$ {9 a
t" a. Q7 E ^1 b# O6 O+ o
. G" g3 G; a' n) n* x6 P6 K(5)蓝色 与红、橙色相反,是典型的寒色,表示沉静、冷淡、理智、高深、透明等含义,随着人类对太空事业的不断开发,它又有了象征高科技的强烈现代感。 1 e" F9 G1 X; A) C0 p
1 R* O6 g. ~- {; a: ~0 q
# t- m R2 V) F6 D! g9 J; v8 _) B) R$ O. F1 U9 n9 `8 Z' s( Q
浅蓝色系明朗而富有青春朝气,为年轻人所钟爱,但也有不够成熟的感觉。深蓝色系沉着、稳定,为中年人普遍喜爱的色彩。其中略带暖味的群青色,充满着动人的深邃魅力,藏青则给人以大度、庄重印象。靛蓝、普蓝因在民间广泛应用,似乎成了民族特 色的象征。当然,蓝色也有其另一面的性格,如刻板、冷漠、悲哀、恐惧等。 ! W) Z7 {, e4 ~& D" n, Y+ R: Q6 P4 }4 r
5 ^( M( E b9 p$ T$ S- e
$ ~& X6 o* q) b(6)紫色 具有神秘、高贵、优美、庄重、奢华行的气质,有时也感孤寂、消极。尤其是较暗或含深灰的紫,易给人以不祥、腐朽、死亡的印象。但含浅灰的红紫或蓝紫色,却有着类似太空、宇宙色彩的幽雅、神秘之时代感、为现代 生活所广泛采用。 9 F* C: z1 X" b/ c) u
1 I0 G7 M, K2 l
6 o( h* ^) i( y1 ]( p0 |. w* W: L; g- F4 P
(7)黑色 黑色为无色相无纯度之色。往往给人感觉沉静、神秘、严肃、庄重、含蓄,另外,也易让人产生悲哀、恐怖、不祥、沉默、消亡、罪恶等消极印象。尽管如此,黑色的组合适应性却极广,无论什么色彩特别是鲜艳的纯色与其相配。都能取得赏心悦目的良好效果。但是不能大面积使用,否则,不但其魅力大大减弱,相反会产生压抑、阴沉的恐怖感。 G* W8 ^; r: {% E, G
& w7 ?- V6 w1 ^8 ^" @' n( u
3 R' Y5 u. C3 q2 J) e4 I2 F: ?* r
" c8 I; A4 u1 @! H! g% [(8)白色 白色给人印象中洁净、光明、纯真、清白、朴素、卫生、恬静等。在它的衬托下,其他色彩会显得更鲜丽、更明朗。多用白色还可能产生平淡无味的单调、空 虚之感。 - e% c! N$ E; L. n3 I2 B
# Q( K3 m4 h( X& `) K# n3 n# R7 [5 Q. i' x- W
7 E4 S0 B/ n5 M1 M. e(9)灰色 灰色是中性色,其突出的性格为柔和、细致、平稳、朴素、大方、它不像黑色与白色那样会明显影响其他的色彩。因此,作为背景色彩非常理想。任何色彩都可以和灰色相混合,略有色相感的含灰色能给人以高雅、细腻、含蓄、稳重、精致、文明而有素养的高档感觉。当然滥用灰色也易暴露其乏味、寂寞、忧郁、无激情、无兴趣的一面。 / P) C, K, g2 F6 ^; ?6 {4 w7 F
' z: c& I+ A }: ^5 s v1 Q0 z, j3 M3 T
( T& }! p* t# [: ]' I(10)土褐色 含一定灰色的中、低明度各种色彩,如土红、土绿、熟褐、生褐、土黄、咖啡、咸菜、古铜、驼绒、茶褐等色,性格都显得不太强烈,其亲和性易与其他色彩配合,特别是和鲜色相伴,效果更佳。
& H6 k! c3 D0 K也使人想起金秋的收获季节,故均有成熟、谦让、丰富、随和之感。 1 d; t- c- H0 N8 @
; K" f$ h: K0 Z% u9 @7 ^" D4 Y! b- r
1 U. [; q/ k% G% c7 m. A5 H(11)光泽色 除了金、银等贵金属色以外,所有色彩带上光泽后,都有其华美的特色。金色 富丽堂皇,象征荣华富贵,名誉忠诚;银色雅致高贵、象征纯洁、信仰,比金色温和。它们与其他色彩都能配合。几乎达到“万能”的程度。小面积点缀,具有醒目、提神作用,大面积使用则会产生过于眩目 负面影响,显得浮华而失去稳重感。如若巧妙使用、装饰得当、不但能起到画龙点晴作用,还可产生强烈的高科技现代美感。 1 c0 `; T8 c& b$ I& ^
" ^! `3 `. y$ W
( k* {) e0 D. z# p X( ]; X. T, ~0 S; O7 g
九宫格配色法
0 x3 d% b _8 C B7 s% H一、九宫格配色法
/ q( w# v: n9 a: J九宫格配色法其方法是:将画面分成九个格子进行综合性配色练习。在配色训练中,学生所考虑的重点是:色调的差别,以及在明度、纯度及色相上要有一定的跨度。题材可由学生有目的的选择,这样不但有利于进行多方面的色彩练习,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要点是:在配色练习中紧紧围绕色彩构成美的本质即对比协调来进行。其教学目的是:全面认识色彩语言,掌握色彩构成美的规律。 6 w; J/ J& ?4 L1 t1 @6 M
" P0 I! D9 z0 d K$ L9 @二、九宫格配色的基本要求 5 G$ N+ j; I3 }% F
1、每个格内只用两至三块颜色,要求在对比中求得和谐,使之平衡完整,并能够相对地独立存在(这一点对有绘画色彩基础的学生来讲是不难做到的)。 " u7 b$ ^( Y. ~+ d ^7 ?" G& @5 D# x) B8 g, @% D. u0 l5 k
& w% Y$ e% b/ s" ]! ^5 p* v2、由单格向多格扩展中,要求格与格之间仍要保持色彩的对比和谐关系。做到这些并不困难,因为只是增加几个格子的色彩(由原来的单格三块颜色关系,增加到与此邻近几个格子,最多也只是十几块颜色连续对比关系)。但为了下一步的配色顺利实施,一定要有整体观念,作到胸有成竹。
& L8 E; g: G& Y2 c | C' G/ L& K
: C6 p2 X) l/ X" X9 x& T7 K$ ?, A3、将九个格子配色完成后,应保证九个格子内的颜色均不重复。因此,不但整体上要求颜色关系相一致,而且还要求局部具有含蓄微妙的色彩变化,这样就扩大了调配范围。简单计算,平均每个格子有三块颜色的话,完成全部九宫格作业起码需要调配出与秋天的桔黄色主题有关系的二十七种颜色。这一步能顺利地完成很不容易,因为这是一个需要学生认真地思考、想象、创造及烦琐的色彩比较、调配的过程,所以说这是具有一定强度的训练。 O/ ?& m( b$ B: @1 i' ~0 ^$ X' T. q* \8 G
( S/ N3 u7 H( a: y. `
. p! M) P$ x6 `# j. N' `4、九宫格颜色之间有统一的整体要求。(如图)首先是要求画面有统一的主题色调,符合变化统一与对比和谐的规律。其次要求在整体上构成的色彩是平衡的,不但要有严谨的秩序感,还要有一定的节奏感。这里包括三个方面:明度、色相、纯度,这些要素之间既要形成一个色彩整体(指统一色调)、构成平衡(指明度)、有较强秩序性的色彩构成画面,又要符合自然规律及形式美的要求。 , P/ t( ~6 \( B- G) h- g1 u1 r' x- N* p( o: s( Y, A+ O
2 t1 l; m8 b- H6 B' V) x
* ?: Q) _% K2 w三、九宫格配色法的特点 7 O" c6 T! Q- {! }9 ~
1、由于九宫格配色的训练,始终是围绕着色彩的衬托、对比协调关系进行的。如从要求A的两三块色彩关系到C的二十七块配色练习的完成,自始至终都是研究色彩的对比和谐过程。所以说九宫格配色法,不但强调研究色彩构成美的规律,还可以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美(色彩的对比协调)的本质。 ( q) W: R/ A% @. o
2、九宫格配色法,主要采取衬托对比的方法表现色彩的个性美。色彩美与不美是相对比较的结果,“万绿丛中一点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九宫格的配色突出了色彩对比美的主要矛盾,在色彩对比协调的训练上是比较见效的,也是其它任何训练方式所不能比的。 ; x# U1 K1 a K
8 L) d7 X* V6 C, v0 Q7 U! g& g! {6 j2 y' G" R, l' @0 E" p* z; Y' v& Y
3、由于九宫格配色法要求色彩训练的幅度和难度均很高,加强了综合思维的训练。所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多重矛盾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正确摆正色彩矛盾之间的秩序关系的能力。并能逐步有效的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提高其解决色彩关系问题的能力。为了用色彩充分表达金色的秋天,仅以单纯的明度、纯度及色相都难以表现,只有调动色彩的所有性质(包括位置移动、面积大小、形象等),综合处理于画面之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在综合处理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构思意图,按构成要求完成A、B、C的全部内容,强调D是体现整个训练难度和强度的关键。若想一丝不苟的完成并达到要求,就必须对已经完成的前三步,按要求将明度、纯度、色相的秩序与整体平衡关系做进一步严格的调整,甚至有时要将前三步作较大的改动,因此就成倍的增加了色彩对比协调配色训练的量。符合A、B、C要求的配色是千差万别的,但同时又符合D的要求,这就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色彩的整体美,也就是突出抓住了构成美的色彩共性(统一调和),形成了变化丰富而不失整体协调的艺术效果。 : V+ t0 J& P5 t. V1 |4 [4 o0 T# Y- F$ X
0 V# O; U4 G" s3 p" \8 m
3 R5 M# L( {; h这种由整体构思出发,从局部入手又回到整体关系中,经过多次反复的、高频率、高难度、大剂量的综合训练,使学生的想象力、理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使构成色彩美的规律(如明度、纯度、色相、面积、位移的秩序渐变、特异点缀等)也同时被理解和掌握。经练习后,学生能够确立色彩整体大关系的概念,其作品能达到色调较明朗、变化微妙含蓄而不流于表面、艺术构思的表达充分等。在观念上,能区分艺术的认识色彩与科学的认识色彩之间的不同,并能充分理解与运用两者的辨证关系。 ( w6 @ Y! K4 k6 \) T* [
0 B9 t5 G6 p/ |" x7 n
2 ^$ G# Q8 u' w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的色彩构成画面,必须要符合自然规律,但却不见得百分之百地符合艺术规律。具有色彩主题性构思的九宫格训练,主要抓住了艺术美与自然美的本质区别,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5 Z* M5 p# }+ b! _" p+ z
; D P+ R1 X( `# c7 X+ h$ E9 v3 g, h0 {2 O y, y" B+ C1 ~
9 o3 U# `- h0 `/ L5 e色彩构成训练,目的是为了能创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指美的色彩组织)。色彩的心理感受是随着作者和欣赏者的个性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伴随在其创作和欣赏过程之中。因此在色彩训练中切不可忽视心理作用,而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室内色彩的组织设计中,使其协调起来,合乎自然规律,办法是很多的,如调整面积比例、调换颜色、增加协调的中间色(金、银、黑、白、灰)、避免与“燥”的色彩相遇、增加色彩之间的过度秩序(明度、纯度、色相的渐变)、色彩位置的移动等等,都能使其达到协调的目的,其中每种方法使用得当,均可恰如其分地强化与表现构思意图,使之达到内容与形式、艺术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完美统一,构成了色彩美。在工作中常遇到这样事情,有些画看上去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却不美,原因在于忽视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差别,不是将两者混为一谈,就是将两者相互独立。) ]9 U R. n: r9 F$ i' `/ D" M
$ {, Z1 [# B; y! j, a
4 J9 a+ e' C. q# u# u6 v2 V3 r5 e/ n5 t
N; X
5 a+ k7 o3 A9 I( ], o3 c6 T# g% N& I9 j7 o6 n
! u. E* L" q, u
; t* v$ m, r+ M6 m5 F3 q- ^
- \5 ]/ {# F+ P色彩秩序配色法
1 @) _5 Q0 r0 l. c6 S" g3 G( ]2 D( ] l+ A6 P
/ L: T3 b+ B% M7 S
4 O. u7 m( _/ W" A( y一、色彩秩序配色法 & e; ]8 E" ?, h3 s% q' c+ Y# J
- G1 P8 c" r/ o5 C$ J* X. I: `/ J2 y6 f8 r: b, o- S( P: Q
|8 J2 S! Q7 ]4 X* u3 @: o. J5 o
组织一个比较完整、和谐的色彩秩序,如同乐团指挥调动整个乐队一样,若想使每一种乐器在乐曲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就必须首先有一个总的曲调,也就是乐曲的主旋律,根据主旋律来安排穿插配器与和声。如果指挥不利,有的乐器没能起到烘托主旋律的作用,或是需要的音响不能按主旋律的要求进行,没能将乐曲的主旋律充分地表达出来,那么,再好的音乐也很难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色彩也是一样,没有孤立存在的颜色。若要使色彩完美,就必须依据色彩的主旋律,精心选择色彩要素,并通过烘托对比,及周围环境的对比映衬等方法,有效地合理地发挥色彩各要素的特点及作用,这样才能突出色彩主旋律,建立色彩美的特征。好像乐曲中的对比,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平有缓。或是运用由弱到强递增的主旋律反复变化、以高音和弦等手法,将乐曲推向高潮;或是采取高潮过后,是一个非常平静悦耳的单音色等方式,将主旋律通过衬托对比表现出来,起到了感染人的作用,这就创造出了既有较强的对比效果又不失内涵的艺术魅力。
9 k; t5 y8 c) |# ~- M, W
. i4 E" @) r4 X& g
~' Q$ Z8 Y. _& g! b: B* J/ z9 E' z% ]- [& u+ u1 j
秩序训练法更偏重于用色彩来组织层次丰富、色调统一美的秩序。
0 k* l+ n* x8 O
6 u: L1 V9 @1 u3 H8 g0 g二、色彩秩序配色法的要求
' C) K) R' \$ `4 L' Q8 ^( Z, ^/ ?按色彩构成原理,即对比协调规律,在画面内安排构成调子的主色。其次是组织与构成主色调系统相呼应的次主色(对比协调色)。再次是确定小面积起平衡冷暖作用的低纯度色补色系统,及少量的点缀对比色。这些决定秩序的几块颜色的选择,完全不受形象的限制,学生可根据面积、位置、秩序的需要,随意更换、调动、支配。重点要考虑如何把握主色调、协调色和点缀色之间的秩序安排,及相互对比关系,如何构成一个具有明显秩序的组织意识,有较强的理性、规范化的色彩秩序。所有这些训练过程,完全是随意调动或增减的,直到符合色彩对比协调规律为止,完成秩序组织训练的全过程。 " L& @" j; Q5 l% v% b# b) [
2 i& X' O. u+ x- w. r
. c2 W& r& ~6 x, e9 Y+ u* D3 U8 l$ y要寻找构成色彩美的秩序骨架,在不破坏这几块颜色关系的情况下,再增加层次,便可使色彩构成作品丰富完美起来。可见正确地找到这几块颜色,构成出它们之间的对比协调关系,成为秩序配色法的关键所在。 $ N. ^+ \5 ?' y) M) o8 ?8 |
6 M+ F, M# s* ^U3 @' _$ F" f
B5 G1 n0 Z0 U# o8 m( q# c网页配色小技巧
2 j- L p8 k6 M+ V7 x1.用一种色彩。这里是指先选定一种色彩,然后调整透明度或者饱和度,产生新的色彩,用于网页。这样的页面看起来色彩统一,有层次感。 % X& R; z* ?7 y5 U T# D% U2 g
, c( m+ G; Z l q3 f: w2.用两种色彩。先选定一种色彩,然后选择它的对比色。 ! |% @+ c% t u( v
; T( @9 z; r& q. C! P( d) G/ V8 j3.用一个色系。简单的说就是用一个感觉的色彩,例如淡蓝,淡黄,淡绿;或者土黄,土灰,土蓝。 8 s, u6 y6 v/ T* a5 `& L5 t# h1 {, p$ c6 S6 E. g/ p* `
在网页配色中,还要切记一些误区: * n7 I; h# c) r0 Y: F
/ \ F/ N+ |% e7 ?7 O# y" y: I0 R; I1.不要将所有颜色都用到,尽量控制在三种色彩以内。 ; U: y" B* N" s8 i
2.背景和前文的对比尽量要大,(绝对不要用花纹繁复的图案作背景),以便突出主要文字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