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概念] 三大构成概论之平面构成

[复制链接]
查看: 1694|回复: 8
gggds 发表于 2010-12-12 16: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大构成概论之平面构成( i! N. @; X3 @/ N& B5 C/ t
构成的含义
/ r5 {) g" p: L5 V( j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 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 1 o% n2 [( Y/ C/ v2 G; {
6 ]% Z3 ?6 J7 l0 b
平面构成是设计的基础 ,& U% e5 b! @( H9 m
平面构成主要是运用点、线、面和律动组成结构严谨,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的设计作品,与具象表现形式相比较,它更具有广泛性。是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要学会运用的视觉的艺术语言,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了解造型观念,训练培养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审美观及美的修养和感觉,提高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活跃构思。
" |, q# {) V( x* W& g& ^平面构成的骨架:规律性,半规律性,无规律性,单一骨架,复合骨架,无作用骨架,有作用骨架种类:重复构成,变异,渐变,发射,肌理,近似构成,密集构成,分割构成,特异构成,空间构成,矛盾空间,对比构成,平衡构成 ( q& j. [( M: f9 e! N
平面构成的基本格式(基本格式大体分为:90度排列格式、45度排列格式、弧线排列格式、折线排列格式)
6 Q5 H) ^, J- ]  s3 l3 S7 f- k: _: g  e5 Y  \# M& ?% M6 w4 |* E0 K0 D  {

- r- O' x% q; u3 F( A2. 重复构成形式(以一个基本单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排列时可作方向、位置变化,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
' d& j/ p; K0 V$ x
! x: M: X; b$ r# q$ i+ a5 V-简单重复构成
5 \0 I. ~* c2 r8 z, j; |+ P-多元重复
3 K) w( X+ J. X  ^; T9 c: V9 J# R5 @/ d% X) Q" ^( t
3. 近似构成形式(有相似之处形体之间的构成,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是近似构成的特征,在设计中,一般采用基本形体之间的相加或相减来求得近似的基本形)
2 j& S* W5 F8 M, \/ c' W0 G6 T# i) z" k0 V% I

+ k) o5 E* O5 x4 a渐变构成形式(把基本形体按大小、方向、虚实、色彩等关系进行渐次变化排列的构成形式5 X" N6 [" U+ m" c1 Y1 ?, s
-形的大小、方向渐变' b  }- _/ X' Q; T( p
-形状的渐变-+ z& j3 U2 l+ I
-疏密的渐变, -虚实的渐变
" c$ c. S4 r2 M" F( ]8 j  r, N-色彩的渐变( r+ D8 V( ^. Z0 b; R8 R

# V- Z3 Y4 ~2 p* @! u' d. T- b2 J发射构成形式(以一点或多点为中心,呈向周围发射、扩散等视觉效果,具有较强的动感及节奏感)1 O0 i! I; U& ]" d
-一点式发射构成形态
) B+ p2 g$ E6 m; |-多点式发射构成形态
8 u+ V/ c9 c! c. p-旋转式发射构成形态
3 N! Y+ }  \0 N  }5 G 空间构成形式(利用透视学中的视点、灭点、视平线等原理所求得的平面上的空间形态; ]! H1 {* E+ ~5 t+ [5 a  W. j
-点的疏密形成的立体空间'- p+ Y; R2 K* l9 E+ o9 E0 e7 j
-线的变化形成的立体空间9 x; e  O2 p) f+ z! A- a( N
-重叠而形成的空间
9 o. H/ W1 F$ }-透视法则形成的空间(以透视法中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关系来进行表现的" `7 C% Y- `- `6 o8 T7 \' r
-矛盾空间的构成(错觉空间构成):以变动立体空间形的视点、灭点而构成的不合理空间,“反转空间”是矛盾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
! X' N  l5 h2 {4 O' c8 ?3 [7 .特异构成形式(在一种较为有规律的形态中进行小部分的变异,以突破某种较为规范的单调的构成形式,特异构成的因素有形状、大小、位置、方向及色彩等,局部变化的比例不能变化过大,否则会影响整体与局部变化的对比效果)
, ]* K( d' i) i$ H8 U, f`
. u  ^( b) d& X3 j分割构成形式
% t/ P" i9 C  t4 `' K" R& E" u
# i0 T2 {/ Q- J& J-等形分割(形式较为严谨)
; W  E5 n* ?  v6 l; J' C3 fT-等量分割(只求比例的一致,不需求得型的统一
2 I" y7 ?2 x% w6 g6 r-自由分割(特点灵活、自由)* B6 x7 H, z3 |  X- M
6 R% X% m! t; U: v: I

+ u" @2 G. D8 v3 a2 V- y9. 肌理形态构成(肌理指客观自然物所具有的表面形态,是各种物体性质表面特征),制作更多的肌理图案滴色法 水色法 水墨法 吹色法 蜡色法 撕贴法2 J/ U% _3 x% G
压印法 干笔法 木纹法 叶脉法 拓印法 盐与水色法
 楼主| gggds 发表于 2010-12-12 16: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大构成概论之立体构成

. x, T; d; f! c立体构成是艺术类设计理论体系,是一门设计类指导性的学问,它应用于各类立体造型设计,也可应用于雕塑创作设计,尤其是抽象雕塑的设计,更要融汇立体构成设计原理。5 o0 _5 w% U, c
8 R" W9 \! o& A# K2 i( U8 b
{) q5 g. j/ d
/ K- C) ]% G. x( y20世纪八十年代初,立体构成设计潮流开始在我国逐步掀起,立体构成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我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第一次尝试了立体构成教学。* N# z1 G1 l( ~) j3 C% J
' H0 J0 X' R) D  ?
3 p5 h, T. D; D9 f r立体构成造型雕塑属于抽象雕塑范围之列,立体构成可以支持抽象雕塑的设计,但抽象雕塑并不等于立体构成。我们的课正是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同时动手体验进行创作。
7 v; Y1 f! r3 I* Z8 a' b+ D0 y2 @7 V4 v6 X0 a
' q: W* P9 Y  O$ F1 R6 ?3 ]- X
学习立体构成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造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方面的能力,或者说培养学生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处理立体形态的能力,以及对物体形、色、质的心理效能探求和对材料强度、加工工艺的物理效能(含化学效能)的探求。6 F7 v* Z" ?9 v2 W2 T7 {2 R) j# `; u( Z, {" o& c* }: j( \: A- J9 O

' w6 F& l4 Z7 O! \3 G" F我们生活在三维世界中,日常所接触的各种物体,小到一只蚂蚁,大到摩天大楼,都具有“三维形态”的共性问题加以研究,探索立体形态各元素之间的构成法则,提高与形态创作能力。立体构成同时还包括对材料媒介运用的研究。( Y( d* |, i/ ^1 O

% t% t% ^: j; s3 y虽然我们时刻都在接触和感受三维形态,但我们更多的却是用平面的思维来思考和表现它们,这就使我们的三维创造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三维形态与二维造型之间的区别在与,三维形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不同的外形,由于比二维造型多了一个维度,就要求不仅具有前面,而且具有侧面,上面、下面、后面等多视点、多角度的造型意识,视点和造型的增加,也大幅度地扩展了造型的表现领域。三维立体造型和二维造型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三维造型是要具备能承受地心引力的力学性坚实结构,部分还须有抵抗风、雨、雪、地震等各种外力影响的能力,如各种建筑等。此外,在立体造型领域,还能使形体产生真实运动,这是二维领域所无法想象和实现的。  N) L) D& g' J* Q  {9 z: ^: b
0 v, P0 k+ [! L
( Z; z9 N  D! P5 M* J" {3 N

1 d! [5 t$ U) C# @5 ^2 S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应该掌握观察立体、创造立体、把握立体方法,培养立体创造的创新意识,熟练运用各种材质,创造出富有美感和实用功效的立体造型。; a0 ^' d! g% Y
( g" j4 x2 G7 v# R9 b/ ]# t; V- K: u4 c' B1 A3 v# c- b: n9 ^) _0 w5 B# Q& w9 f: o
构成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对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的思维启发与观念传导。1919年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在格罗皮乌斯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口号下,努力寻求和探索新的造型方法和理念,对点、线、面、体等抽象艺术元素进行大量的研究,在抽象的形、色、质的造型方法上花了很大的力气,他们在教学当中的这种研究与创新为现代构成教学铺下了坚实的基础。立体构成作为传统基础课程,基本上是遵循创始人阿尔伯斯的教学理论,即不考虑任何其它材料,通过纸来研究立体的造型和空间关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在不断的更新,对立体构成的教学要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当中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能对设计的观念有所扩展和深入,提高对美的认识,用一种空间地、视觉地综合思想去看待设计,创造更美的视觉环境。
 楼主| gggds 发表于 2010-12-12 16: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说中的三大构成
8 Q' m4 U; @2 x+ v2 u. c
- q6 h7 F; ~/ \7 D0 i1 g
词语释义  X  w/ i7 H, d* b7 O% \  l+ X7 i2 Z7 A" O  Y
色彩构成(Interaction of Color),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 K# n& p, j: b3 e
h+ f* X
* B/ l" ?6 {' A9 {# ]$ ]* ?5 j4 a6 _" M5 E6 D2 o7 _8 O& l6 n; E5 s6 _4 l! |
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3 g/ B% H& ~8 _: ]/ j1.光与色 ; }1 ^0 Z3 Z3 _1 g/ `. L
( X, S; }* Y0 x( }3 i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 j: {; E. _: @" X$ Z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 。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称紫外线。 5 I4 }- W$ E8 j6 b5 b+ B
4 k  k" _7 p" Z: B' ^- C; D) k* P(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 a7 g' V9 \8 p0 r: g
M/ ^4 u1 f; Z# j- \
2.物体色
- o$ w- H7 R/ p; ]- ?4 w[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 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8 W& ~6 r5 ~4 N2 i  Q$ F- ^3 y9 y4 U3 Z) y5 E' ]! I8 E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 _; U+ Q9 S+ a( r3 m. ]0 c, W; V6 |8 u, E- S6 b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 n) `/ o: s( }' z$ B* x3 o$ T8 e. m. f: I' S5 f; _2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8 K  s" b' A, M( O+ i4 z/ n' k2 T6 N" J6 K6 s5 o0 W: x4 |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 ) A. A6 t- c+ e% Y0 c6 u
2 U5 A2 }  l$ ^( H1 G8 h3、计算机色彩显示   e# s' j! n) `/ t. R0 O: m& d% z1 V1 A7 \4 \. S: n. Q
我们知道物体的色彩是对色光反射的结果,那么,计算机显示器的色彩如何生成的?彩色显示器产生色彩的方式类似于大自然中的发光体。在显示器内部有一个和电视机一样的显像管,当显像管内的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流打在荧光屏内侧的磷光片上时,磷光片就产生发光效应。三种不同性质的磷光片分别发出红、绿、蓝三种光波,计算机程序量化地控制电子束强度,由此精确控制各个磷光片的光波的波长,再经过合成叠加,就模拟出自然界中的各种色光。8 e$ V, B( {; i5 Q) a% _& {
" Q: v! {' h+ w/ Y# a  @! {/ c, P/ \  T& L4 z6 I
) j- C0 Q5 j" w# j6 z% d" r7 Q. x1 O' [# b6 X9 D7 C
u% C# O. F  y6 U$ L* K2 {9 r
色立体及表色系' M5 p" h! Z9 I5 v& r  M
F1.色立体 : \7 S" [/ q! Q" A% \6 X8 r
! x5 J! G+ X( B) F+ m. _9 y色立体是依据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变化关系,借助三维空间,用旋围直角坐标的方法,组成一个类似 球体的立体模型。它的结构经了比地球仪的形状,北极为白色,南极为黑色,连接南北两极贯穿中心的轴为明度标轴,北半球是明色系,南北半球是深色系。色相环的位置则赤道线上,球面一点到中心轴的重直线,表示纯度系列标准,越近中心,纯度越低,球中心为正灰。   H0 U4 Z/ `1 N% M' g8 ~
+ u7 B) Q* ]0 ^* r0 `3 [- \色立体有多种,主要有美国蒙赛尔色立体、德国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日本色研色立体等。 : m: H# k% N  _. U7 W- G
蒙赛尔表色系
$ @8 b8 \2 M7 P+ L- fK- L; d% k4 P) r: X7 G
色彩三要素及色彩对比& l) X9 W; S, i: a0 d3 S, n+ Y: ^% J, T: t$ A6 }  `2 \1 L7 I
- z% t, j0 ?  W; G: u+ H# B
<一>.色相对比的基本类型 " a& J, D( _# |, e
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色相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根本方面,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相之间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角度),距离(角度)越小对比越强,反之则对比越强。
' j; {6 g% z. ?7 Lv6 p1 Z# V3 C' @6 ]9 `' z( h6 b0 d4 i  g  U
1.零度对比 6 B/ q3 q+ O* O" D2 [" `
( F. H8 J* y" T" u(1)无彩色对比 无彩色对比虽然无色相,但它们的组合在实用方同很有价值。如黑与白 、黑与灰、中灰与浅灰,或黑与白与灰、黑与深灰与浅灰等。对比效果感觉大方、庄重、高雅而富有现代感,但也易产生过于素净的单调感。
+ I3 c" L/ B8 L& o1 N# c5 }& x- z+ E8 l/ u/ z(2)无彩色与有彩色对比 如黑与红、灰与紫,或黑与白与黄、白与灰与蓝等。对比效果感觉既大方 又活泼,无彩色面积大时,偏于高雅、庄重,有彩色面积大时活泼感加强。 6 [, C8 e, ?5 l) _0 F2 C& X, ~& b6 }! Q' k1 z
(3)同种色相对比 一种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纯度变化的对比,俗称姐妹色组合。如蓝与浅蓝(蓝+白)色对比,橙与咖啡(橙+灰)或绿与粉绿(绿+白)与墨绿(绿+黑)色等对比。对比效果感觉统一、文静、雅致、含蓄、稳重,但也易产生单调、呆板的弊病。 ) o2 c* [$ K- M) G2 W" W
% @) @" U4 n; u6 [& G5 O(4)无彩色与同种色相比 如白与深蓝与浅蓝、黑与桔与咖啡色等对比,其效果综合了(2)和(3)类型的优点。感觉既有一定层次,又显大方、活泼、稳定。 + z- J' h* X' C$ N  U/ P3 V  c" ~4 L1 F* Y& _# f
* n7 l! z3 m* e
/ [5 z1 L) V$ M2.调和对比 5 E. e- [  N0 i( O7 B1 j: S- ]. K* e' Z. c7 P6 Q; c. G
(1)邻接色相对比 色相环上相邻的二至三色对比,色相距离大约30度左右,为弱对比类型。如红橙与橙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感觉柔和、和谐、雅致、文静,但也感觉单调、模糊、乏味、无力,必须调节明度差来加强效果。 0 X& o2 U( [$ s9 e  J% F1 [
1 j/ m" }+ C( n3 v( ]6 s(2)类似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约60度左右,为较弱对比类型,如红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较丰富、活泼,但又不失统一、雅致、和谐的感觉。 ; z+ \7 d3 E1 X$ a4 B, l9 w
! L! C+ w; ^- X  \+ C; r5 S(3)中差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约90度左右,为中对比类型,如黄与绿色对比等,效果明快、活泼、饱满、使人兴奋,感觉有兴趣,对比既有相当力度,但又不失调和之感。
9 `3 r, M% U8 o) \4 n& @强烈对比 & q; F$ W# p$ e; F$ `5 Q, M; o* D. s& x5 a4 h* K2 I
(1)对比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约120度左右,为强对比类型,如黄绿与红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醒目、有力、活泼、丰富,但也不易统一而感杂乱、刺激、造成视觉疲劳。一般需要采用多种调和手段来改善对比效果。 - m$ a5 w. |6 J# h2 O$ o
(2)补色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180度,为极端对比类型,如红与蓝绿、黄与蓝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眩目、响亮、极有力,但若处理不当,易产生幼稚 、原始、粗俗、不安定、不协调等不良感觉。 : p4 m( c8 A' Q+ D3 _9 w$ v0 ~% b. {  ~. q7 F; v
7 \( e  Z& N4 i" @* y9 P8 U% s
<二>明度对比的基本类型   A+ }, F( P# h
- M7 g: ]6 k6 x8 U5 o两种以上色相组合后,由于明度不同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明度 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决定色彩方案感觉明快、清晰、沉闷、柔和、强烈、朦胧与否的关键。 5 V3 i% t: @, r% T7 z) e1 X
! H2 n3 H; W2 i8 ?" T  j" l2 Z) w
  Y3 W+ ]! k3 w- O4 B- r其对比强决于色彩在明度等差色级数,通常把1——3划为低明度区,8——10划为高明度区,4——7划为中明度区。(图)在选择色彩进行组合时,当基调色与对比色间隔距离在5级以上时,称为长(强)对比,3——5级时称为中对比,1——2级时称为短(弱)对比。据此可划分为九种明度对比基本类型  Z7 W0 K- B1 Z' n2 f; r4 `% d  V7 c+ g5 e: u6 E

& ?* q9 v, q# G8 T1 @4 z( B8 [' Q5 u& F1 V(1)高长调 如10:8:1等,其中10为浅基调色,面积应大,8为浅配合色,面积也较大,1 为深对比色,面积应小。该调明暗反差大,感觉刺激、明快、积极、活泼、强烈。 3 C) s% r. G7 U) D: u- m5 m9 T% g8 |8 |. E' a2 \4 B$ z" p
(2)高中调 如10:8:5等,该调明暗反差适中,感觉明亮、愉快、清晰、鲜明、安定。 ) S! A2 f) D' i7 k: w( h
6 }3 d: K$ n* Y5 \; O(3)高短调 如10:8:7等,该调明暗反差微弱,形象不分辩,感觉优雅、少淡、柔和、高贵、软弱、朦胧、女性化。 ( b+ _4 ]- s  l( U* [0 J( q* z$ z) v: p" P
(4)中长调 如4:6:10或7:6:1等,该调以中明度色作基调、配合色,用浅色或深色进行对比,感觉强 硬 、稳重中显生动、男性化。 * T  s; \; |$ L9 W# x5 K4 F
0 y) s$ k; U. j) z8 @9 s(5)中中调 如4:6:8或7:6:3等,该调为中对比,感觉较丰富。 - F5 ]8 x  g8 w4 b, J; E& C4 ^, m2 D! D
(6)中短调 如4:5:6等,该调为中明度弱对比,感觉含蓄、平板、模糊。 - e) q8 c1 U2 l3 ^7 m. B. a; V) g
8 ^0 H  l8 _: D' O(7)低长调 如1:3:10等,该调深暗而对比强烈,感觉雄伟、深沉、警惕、有爆发力。
- b* w9 D9 n6 C) \8 K  ^' Z. Y! U/ u& K9 D. t(8)低中调 如1:3:6等,该调深暗而对比适中,感觉保守、厚重、朴实、男性化。 ( |/ d2 {, I( y; W( ~2 V6 C
# c+ t5 U1 s) M! T(9)低短调 如1:3:4等,该调深暗而对比微弱,感觉沉闷、忧郁、神秘、孤寂、恐怖。 ) H5 M5 q8 F6 Z. _3 o
! j4 `- M6 e/ I* s3 A另外,还有一种最强对比的1:10最长调,感觉强烈、单纯、生硬、锐利、眩目等。 0 ?7 M' `: {: M. N9 z
6 P9 x8 A0 U$ ?& t  d# L3 o4 M4 H# X+ U3 |' c$ Q% O- }7 z4 `9 c4 c: P& x
<三>纯度对比的基本类型 ! A, t$ w& J) p5 |6 B( {: c" q5 m& t9 ?
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纯度不同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纯度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但因其较为隐蔽、内在,故易被。在色彩设计中,纯度对比是决定色调感觉华丽、高雅、古朴、粗俗、含蓄与否的关键。
. ]% I! g9 G4 U! e# A2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彩在纯度等差色标上的距离,距离越长对比越强,反之则对比越弱。 ! K6 ~0 o7 X# n$ ~
如将灰色至纯鲜色分成10个等差级数,通常把1——3划为低纯度区,8——10划为高纯度区,4——7划为中纯度区(图)。在选择色彩组合时,当基调色与对比色间隔距离在5级以上时,称为强对比;3——5级时称为中对比;1——2级时称为弱对比。据此可划分出九种纯度对比基本类型。
9 N) T. L5 Q& [% z9 ^2 s& }
; ~- h5 D6 k/ I7 v(1)鲜强调 如10:8:1等,感觉鲜艳、生动、活泼、华丽、强烈。 3 T4 v, H, X9 p  H+ ?- O0 g% g6 t* _' P6 I
(2)鲜中调 如10:8:5等,感觉较刺激,较生动。 ; F; S7 y& ]% Q3 k) }& N9 j
(3)鲜弱调 如10:8:7等,由于色彩纯度都高,组合对比后互相起着抵制、碰撞的作用,故感觉刺目、俗气、幼稚、原始、火爆。如果彼此相距离离大,这种效果将更为明显、强烈。 ' [6 H) t$ L% i2 w) h7 ]
(4)中强调 如4:6:10或7:5:1等,感觉适当、大众化。 ( z/ E! S& m' U
(5)中中调 如4:6:8或7:6:3等,感觉温和、静态、舒适。 4 n( e' M: [6 _* k- V4 [
(6)中弱调 如4:5:6等,感觉平板、含混、单调。
5 K' i; |  X* l2 _7 z/ I(7)灰强调 如1:3:10等,感觉大方、高雅而又活泼。 ! H6 [9 l1 g" S- @- ~; ~, `3 s5 L# o" P" w8 ~  b
(8)灰中调 如1:3:6等,感觉相互、沉静、较大方。 8 C; y: l  D) s
(9)灰弱调 如1:3:4等,感觉雅致、细腻、耐看、含蓄、朦胧、较弱。 2 L6 A& w- X$ o4 x8 B8 m
另外,还有一种最弱的无彩色对比,如白:黑、深灰:浅灰等,由于对比各色纯度均为零 ,故感觉非常大方,庄重,高雅,朴素。
9 e0 W0 m* C. x- i( I9 |# C]8 ]  \- i- ^5 T- [* L0 w3 _8 H' D2 }; H$ T. S
<四>色彩的面积与位置对比 4 e3 Y4 i7 B% D8 a7 b$ t) s
2 f4 T9 z8 t1 `, u1 T6 Z形态作为视觉色彩的载体,总有其一定的面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面积也是色彩不可缺少的特 性。艺术设计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虽然色彩选择比较适合,但由于面积、位置控制不当而导致失误的情况 。
9 ^6 v4 c6 \* b& ]" w, T  T* [6 j+ r- S7 P3 E. f. G2 e1 X! u
- }4 ^; r$ s0 ]7 T6 @+ \0 l: t1.色彩对比与面积的关系
5 m1 a2 k9 O/ N, L8 ?(1)色调组合,只有相同面积的色彩才能比较出实际的差别,互相之间产生抗衡,对比效果相对强烈。
1 J) C: O, Z3 A! p8 z+ J6 n( s2 N(2)对比双方的属性不变,一方增大面积,取得面积优势,而另一方缩小面积,将会削弱色彩的对比。 0 v& t1 j1 a% ?7 k
# b1 q; S  V+ m( N/ d- D! R1 q! G0 L4 ?/ U(3)色彩属性不变,随着面积的增大,对视觉的刺激力量加强,反之则削弱。因此,色彩的大面积对比可造成眩目效果。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一般建筑外墙、室内墙壁等都选用高明度、低纯度的色彩,以减低对比的强度,造成明快、舒适的效果。 * I( F9 Z6 E) ^8 N- d8 [* P9 _; K  W$ W" C" n. W9 X$ W7 N7 r
(4)大面积色稳定性较高,在对比中,对它色的错视影响大;相反,受它色的错视影响小。 9 E& X# t; v2 E  `% h" {' U9 h+ I2 a% O& o' l3 ^* E2 i- V5 M
(5)相同性质与面积的色彩,与形的聚、散状态关系很大的是其稳定性,形状聚集程度高者受它色影响小,注目程度高,反之则相反。如户外广告及宣传画等,一般色彩都较集中,以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 ! C% l1 f) u3 H( L& ?# y0 }# m2 _% l6 e" y; A6 \* g
; ^% p+ S/ T2 J$ e1 @" H8 u
1 f0 L: a, V' Y! J6 D2.色彩对比与位置的关系 , s3 w- Z& W1 Z" K( i3 W+ c, D1 _& E- h) N3 l; v9 I/ [6 i+ N  {0 {
(1)对比双方的色彩距离越近,对比效果越虽,反之则越弱。 1 ]9 g9 M$ H! `2 B& H
(2)双方互相呈接触、切入状态时,对比效果更强。 5 ~) k1 v5 p5 g" y8 Q& _) E: X
(3)一色包围另一色时,对比的效果最强。
( c0 b, Y% g0 |7 R7 o" [(4)在作品中,一般是将重点色彩设置在视觉中心部位,最易引人注目。如井字形构图的4个交叉点。 " q" d% v3 r' \* g+ u2 [! J& j
9 L+ K9 l& Z3 A9 L( ]  x- G2 z' q8 ^) |: [7 Z: P7 T! G. w
<五>色彩的肌理对比 3 t. t* D9 I! }$ H3 e" I6 x" P& K/ K4 j. O# c9 P! q
色彩与物体的材料性质、形象表面纹理关系很为密切,影响色彩感觉的是其表层触觉质感及视觉 感受。 % ^& h+ a0 s8 F9 x2 c) ]$ k; v, x& H6 ]! W
(1)对比双方的色彩,如采用不同肌理的材料,则对比效果更具情趣性。 5 m9 r$ z, _' Z8 m* ?$ d0 J
+ F' V/ l" a" U: Z' @  `. e5 J9 b(2)同类色或同种色相配,可选用异质的肌理材料变化来弥补单调感。如将同样的红玫瑰花印制在薄尼龙沙窗及粗厚的沙发织物上,它们所组成的装饰效果,既成系列配套,又具材质变化色彩魅力。 ; Z2 \) u" M  E) w7 Z
/ U. x# f1 ]6 J9 g(3)绘画及色彩表现中,应用各种色料及绘具可产生出不同的肌理效果,如水彩、水粉、油画、丙烯等各色颜料及蜡笔、麦当劳、钢笔、毛笔等各类画笔。 : ~# t0 a  O# R) e; h4 c" ?: f8 Q
4 o: a$ f$ I" R% k(4)同样的颜料采用不同的的手法创造出许多美妙的肌理效果,以强化色彩的趣味性、情调性美感。如拓、皴、化、防、拔、撒、涂、撒、涂、染、勾、喷、扎、淌、刷、括、点等上色手法。) }( y) [, Q9 A. x5 Y8 N: l/ F# k  c/ Q9 B  z

  L$ ?* K. K. M<六>色彩的连续对比 6 G" M, M' t# N' Q; ^& ]
(1)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视域之内色彩对比称为色彩的同时对比。这种情况 下,色彩的比较、衬托、排斥与影响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如在黄色纸张上涂一小块灰色,这种感觉越强,出现所谓的补色错视。再如在黑纸上涂一灰色小方块,白纸上涂一同样面积及深浅的灰色小方块,同时对比的视觉感受是黑纸上的灰色更显明亮,形成所谓的明度错视。 * |. n. |- v4 }1 D* D% O7 h9 q3 [
. g) F% s5 f5 R  F2 s6 t(2)色彩对比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视域、但又保持了快捷的时间连续性,自然数为色彩的连续对比。 . R0 [, [& U7 i" i1 V- F. x0 U1 _5 @  X2 ]3 ~0 K' P+ q. P
人眼看了第一色再看第二色时,第二色会发生错视。第一色看的时候越长,影响越大。第二色的错视倾向于前得的补色。这种现象是视觉残像及视觉生理、心理自我平衡的本能所致。如医院中手术室环境及开刀医、护人员工作服都选用蓝绿色,显然是为了“中和”血液 红色,巧妙地利用色彩的连续对比,使医生注视了蓝绿色后,不但可减少、恢复视觉的疲劳,同时更易看清细小的血管、神经等,从而有利于保证手术进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3 B- v1 [- C: B2 \' X
& z" [5 P( d1 Q2 ?% S/ {
H5 n- B0 s7 ]' f6 M! I) q; ^% O" ^
色彩推移0 v2 u- o$ M  U" \/ d6 R8 z# }2 C
{<一>色彩推移的特点和种类
; [! t& E1 I0 t% Q& R9 {5 F色彩推移是将色彩按照一定规律有秩序地排列、组合的一种作品形式。种类有色相推移、明度推移、纯度推移、互补推移、综合推移等。其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明亮感和闪光感,富有浓厚的现代感和装饰性,甚至还有幻觉空间感。 ; I- s# Y$ ?% a! v  u& q( D) Z& W% X' y3 m7 u
1、色相推移 将色彩按色相环的顺序,由冷到暖或由暖到冷进行排列、组合的一种渐变形式。为了使画面丰富多彩、变化有序,色彩可选用色相环(似地球赤道),也可选用含白色或浅灰的色相环(似地球北半球的纬线),亦可选用含中灰、深灰、黑色的色相环(似地球南半 球的纬度)。 0 A- _+ o) e4 M+ |) q/ L
明度推移 将色彩按明度等差级系列的顺序,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进行排列、组合的一种渐变形式。一般都选用单色系列组合,也可选用两个色彩的明度系列,但也不宜择用太多,否则易乱易花,效果适得其反。 ' N' i7 |6 E9 t, Q& k! B% M' K, ~
3、纯度推移 将色彩按等差级数系列的顺序由鲜到灰或由灰到鲜进行排列组合的一种渐变形式。互补推移是处于色相环通过圆心180度两端位置上一对色相的纯度组合推移形式。 - {6 K: S; B) T. x* |
& y& M& p) {+ F: K1 q" N4、综合推移 将色彩将色相、明度、纯度推移进行综合排列、组合的渐变形式,由于色彩三要素的同时加入,其效果当然要比单项推移复杂、丰富得多。 & h0 V% ~4 N, t# g6 ?: G1 j
+ f" d1 N* ]" |0 l* M- w9 h, m( g% ?: c+ t
<二>色彩推移的基本构图形式 9 v) x' X  C6 s* C- B2 i
色彩推移是一种特殊的作品形式,其构图及形象组织亦有相应的特点和基本规律 。 * W5 t0 R2 u/ }. W2 v' W

1 L( h) S$ T5 T8 a' Y: ?) {0 X平行推移 将色彩按平行的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曲线或不规则进行等间隔或不等间隔条纹状、有秩序地安排、处理。! l! a, U, t5 }" M0 s' R
4 X" z; ]' A9 A+ }8 I1 R) Z9 C8 G) X; N: m, z% G+ c+ G3 }' f; \1 g
2.放射推移 ( ~0 q  P( P3 h2 O$ e- g0 ]+ `0 k* V! x
(1 )定点放射 又称日光放射、离心放射、画面应确定 一个或多个放射点,然后将色彩围绕入射点等角度或不等角度排列、组合。 / A5 ]% b, S. O' Y; Q9 h# V  @2 B+ r) B/ b' S7 z$ x
(2)同心放射 又称电波放射,画面有一个或多个放射中心,将色彩从放射中心作同心圆、同心方、同心三角、同心多边、同心不规则等形象,向外扩散处理、安排。 8 v0 `1 b" K5 I: G: e# g8 g9 ~: ~0 R, c, u
(3)综合放射 将定点放射和同心放射综合在一个画面中进行组织、处理。
7 @. K$ B$ C: [2 m% z* s6 F' D' a! M& S0 y, a* H
综合推移 将平行推移和放射推移的手法同时出现、安排在一个画面中,使作品的形态形成曲、直、宽、窄、粗、细等对比,构图复杂、多变、效果更为丰富、有趣。但为防止产生散、乱、花、杂的弊病,画面一般只应有一个中心或主体,或一主一次,切忌多中心和多主体。 ! L  ~% e" J3 @* [% d8 Q) t0 {' k
错位、透叠及变形 % G( @* R, V0 m6 B
(1)错位 有整体错位和局部错位两种情况 。整体错位是为了进行色相的冷暖对比、明度的明暗对比、纯度的鲜灰对比,将底、图的色彩作整体的、相反的排列。例如底色冷到暖,则图色暖到冷,底色明到暗,则图色暗到明,底色鲜 到灰,图色灰到鲜。 " H/ g8 x, r# q2 y
# n. T' R0 q( n% H' g7 ]# Z局部错位是处理有规则块状色彩排列时采用的方法。例如第一排用1、2、3、4号色,第二排用2、3、4、5号色,第三排用3、4、5、6号色等,每排错开一级或多级。有时,为了某种光感及立体感处理需要,也可同时向左右两边错位,例如第一排用1、2、3、4号色,左右第二排同时都用2、3、4、5号色作对称式错位。 " G1 F: [4 Q( g# K
(2)透叠 是一种当两个形体相重叠时,处理成两者都能显现形体、轮廓的表现手法。色彩透叠可产和透明、轻快的效果,趣味性和现代感很强。当底形和面形重叠时,如果设色相差级数小,则两者小有紧贴感。当色彩级数差增大时,则两者的空间感也随之增大而有远离感。 & S1 H4 W' ~2 K9 B! x9 E: O, B4 X
! ^1 J7 X& E3 y# k
(3)变形 色彩推移的可变性及创造性开发余地很大,在掌握基本构图形式、凤色规律后进行种种变化,充分发挥个人的构思想象,将会产生无穷无尽的佳作。 8 Z6 x# k! B& O0 V8 j/ V$ d. s  R' j
变化的形式很多,例如定点放射的放射线一般都处理成直线,可作弧线变形处理,成有单向转动感的风车状,也可作双向交叉处理,则效果更复杂丰富等等。
$ a* J. P9 n1 w4 a+ c2 l c- d3 g. Y; M$ [1 |
) e2 ~. R$ e9 v* j. k7 b6 w7 l/ ^) V, e2 q" O) Y$ T; E) k. {/ _* A
综合对比及色调变化# z) r/ d7 y; L1 N& o% l8 G: h
5 w% ^( a5 ]2 Z% P  ?" ?  R: i$ S3 y% B2 v$ T5 {0 A9 o4 ?2 g7 X( |" ^6 k# K
<一>综合对比 4 e# D4 K" j! v: S1 E; X
. m' V0 u; o5 y2 E* G多种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明度、纯度等不同差别,所产生的总体效果称为综合对比。这种多属性、多差别对比的效果,显然要比单项对比丰富、复杂得多。事实上,色彩单项对比的情况 很难成立,它们不过是色彩对比中一个侧面,因此,在创作和设计实践中都较少应用。设计师在进行多种色彩综合对比时要强调、突出色调的倾向,或以色相为主,或以明度为主,或以纯度为主,使某一主面处于主要地位,强调对比的某一侧面。从色相角度可分为浅、、深等色调倾向。从明度角度可分浅、 中、灰等色调倾向。从感情角度可分冷、暖、华丽、古朴、高雅、轻快等色调倾向。
: r8 k5 Y4 {( J! o( x6 @0 u
! R5 K9 @1 f* V% r: s. n2 X: D8 H1 K9 C

! U3 Y! ]8 g$ L y( y4 l% E
. \# p4 W( J1 Z# ]# P# f; @<二>色调倾向的种类及处理 9 g; ^' O3 ^' V% {) h; N4 o
综上所述,色调倾向大致可归纳成鲜色调、灰色调、浅色调、深色调、中色调等。 $ Q' V/ w$ _7 ~
1.鲜色调 & Z  g6 X: M6 I/ _
: Z* O% E' x6 H  @+ F( s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后,尤其是中差(90度)以上的对比时,必须与无彩色的黑、白、灰及金、银等光泽色相配,在高纯度、强对比的各色相之间起到间隔、缓冲、调节的作用,以达到既鲜艳又直辖市、既变化又统一的积极效果。感觉生动、华丽、兴奋、自由、积极、健康等。 7 A5 q$ i" e* {* l  d! p% u
|2.灰色调 4 w4 }( [* }( x  g9 V* I& L& m
8 T4 ~8 T" x3 z* U- ~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后,于各色相之中调入不同程度、不等数量的灰色,使大面积的总体色彩向低纯度方向发展,为了加强这种灰色调倾向,最好与无彩色特别是灰色组配作用。感觉高雅、大方、沉着、古朴、柔弱等。 3 F/ \5 Z  ?6 P5 Z( `# v, U6 r8 T, ]& j# d5 I: Z
3、深色调 9 x. H2 a  h  j
H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时,首先考虑多选用些低明度色相,如蓝、紫、蓝绿、蓝紫、红紫等,然后在各色相之中调入不等数量的黑色或深白色,同时为了加强这种深色倾向,最好与无彩色中的黑色组配使用感觉老练、充实、古雅、朴实、强硬、稳重、男性化等。 5 W( V7 V- [( }) `+ p% S
5 |* v. e. b2 Q; c4、浅色调 + w# G2 T7 f& V+ n# m" V) p
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时,首无考虑多选用些高明度色相,如黄、桔、桔黄、黄绿等,然后在各色相之中调入不等数量的白色或浅灰色,同时为了加强这种粉色调倾向,最好与无彩色中的白色组配使用。
3 q. i+ f) R1 r8 }" A. j, @5、中色调
- ]4 P# h. a8 T/ v- _是一种使用最普遍、数量最众多的配色倾向,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后,于各色相中都加入一定数量黑、白、灰色,使大面积的总体色彩呈现不太浅也不太深,不太鲜也不太灰的中间状态。感觉随和、朴实、大方、稳定等。
1 I/ @/ c7 _' o3 n- K在优化或变化整体色调时,最主要的是先确立基调色的面积统治优势。一幅多色组合的作品,大面积、多数量使用鲜色,热必成为鲜调,大面积、多数量使用灰色,势必成为灰调,其他色调依此类推。这种优势在整体的变化中能使色调产生明显的统一感,但是,如果只有基调色而没有感到单调、乏味。如果设置了小面积对比强烈的点缀色、强调色、醒目色,由于其不同色感和色质的作用,会使整个色彩气氛丰富。活跃起来。但是整体与对比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对比、变化过多或面积过大,易破坏整体,失去统一效果而显得杂乱无章。反之,若面积太小则易被四周包围的色彩同化、融合而失去预期的作用。 & O% A5 U" ~7 i' i( K
D. N, S' M; ^( }. d7 w6 h1 H+ Z+ q) r
<三>色调变化及类型
& N  o8 W! w) A* W1 Y4 ^变调即色调的转换,是艺术设计中色彩选择多方案考虑及同品种多花色系列设计的重要课题,变调的形式一般有定形变调、定色变调、定形定色变调等。 ) D* p$ i9 U% U% z% }! |; m4 _
、定形变调 # _2 e9 V8 h0 [7 q& |2 O! R0 g7 v! k8 p# s3 {6 f
实质为保持形态(图案、花形、款式等)不变的前提下,只变化色彩而达到改变色调倾向的目的,是纺织、服装、装潢、包装、装帧、环艺等多种实用美术中,经常采用的产品同品种、同花形、多色调的设计构思方法。
: B! G; [" }5 z1 W& ~5 c定形变调主要有两种形式。 " k! J9 z# ~8 x+ H! p; d8 B) }% G
(1)同明度、同纯度、异色相变调 即根据原有设计色调,保持明度、纯度不弯,只变化色相(原有色相对比距离不变)而改变色调的倾向。其色彩选择与组合的关键实质,在于要将原有整组色彩的结构保持不变,然后在色立体中围绕中心N轴,沿色相环作水平移动,基调色移到某一色相区,就形成某一色调。如移至红色相区组成红色调,移至蓝色相区且成蓝色调等。 6 k9 S9 b" ]& H+ S3 d' s' b7 `8 T
(2)异色相、异明度、异纯度变调 根据原有色调将色相、明度、纯度做全面改变,使其完全不同的色调类型。如鲜调…灰调(…表示左右箭头)、浅调…深调、中调…鲜调、中调…浅调、深调…中调、灰调…中调、灰调…浅调、浅调…鲜调、深调…灰调、鲜调…深调等。
) m% Y* L% {' {T1 m1 g# J
& Z( H8 d* h" Z8 F' s2、定色变调 : S3 A6 D  E1 X) ]! x" _/ [+ p: O+ n5 p  s
定色变调实质是保持色彩不变,变化图案、花形、款式等,即变化色彩的面积、形态、位置、肌理等因素,达到改变总体色调倾向之目的,是实用美术中产品、作品同色彩多方案多品种的系列设计构思方法 % Y; N: p( ]* z& y( R8 i1 \" U2 D8 u/ }& L
色调转变的关键最 要在于大面积基调色的变化,其次是将色彩作小面积点、线、面形态的交叉、穿插、并置组合,利用色彩的空间混合效应,少色产生多色的效果,鲜色产生含灰色的感觉 ,使色彩之间互相呼应、取代、置换、反转与交织,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色调既有变化又很统一,既有整体性又有独立性,从而增强系列配套之感。
7 P7 ?# [2 X- f& u. [! f) ^6 K# ?  _% p; }- O2 X* q- i7 F3 v6 A( C
3、定形定色变调 ( H0 t- Q+ d3 J' L
在各色调的花形与色彩都相同的前提下,可考虑大小、位置、布局进行适当变化的系列设计构思方法。7 V# C5 M* r1 f' t0 P$ \3 d1 G$ G
5 t1 e# w0 K$ Y; j! B6 J/ A5 ]
2 \2 Z6 O9 K9 [2 Q

) Z  q' \2 D* k5 |* G色彩混合
9 z" ]$ c: g' q3 \7 U; `9 t& b' T% O6 V
将两种或多种色彩互相进行混合,造成与原有色不同的新色彩称为色彩的混合。它们可归纳成加色法混合、减色法混合、空间混合等三种类型。 . I6 a; a5 p* @8 P0 ~) v* ]2 R3 ^0 \- Z$ ~3 L4 U( N# c) s

0 {8 x, G# N* K
 楼主| gggds 发表于 2010-12-12 16: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 一>、加色法混合 ' E8 F. W% }; F6 V% Q  H  J% S/ N, i' F
加色法混合即色光混合,也称第一混合,当不同的色光同时照射在一起时,能产生另外一种新的色光,并随着不同色混合量的增加,混色光的明度会逐渐提高将红(橙)、绿、蓝(紫)三种色光分别作适当比例的混合,可以得到其他不同的色光。反之,其他色光无法混出这三种色光来,故称为色光的三原色,它们相加后可得白光。 ; X: V+ W) c' E
加色法混合效果是由人的视觉器官来完成的,因此它是一种视觉混合。加色法混合的结果是色相的改变、明度的提高、而纯度不并不下降。 ) Y4 ^7 L7 L3 C$ [) H" C
加色法混合被广泛 应用于舞台灯光照明及影视、电脑设计等领域。 ! r% S) V  A" Z: A7 e/ Z6 U; k
: v7 }& M) u. {/ h/ U$ A' Y8 c5 i7 w+ {8 R! m8 B% E/ C% S# y- Q2 t
<二>减色法混合 - _  G, _+ p, g4 F6 K  Q5 `6 u+ z+ H$ _6 M
减色法混合即色料混合,也称第二混合。在光源不变的情况下,两种或多种色料混合后所产生 新色料,其反射光相当于白光减去各种色料的吸收光,反射能力会降低。故与加色法混合相反,混合后的色料色彩不但色相发生变化,而且明度和纯度都会降低。所以混合的颜色种类越多,色彩就越暗越浊,最后近似于黑灰的状态。 " m" I3 y0 _+ E) Q. A" I
人们平时在绘画、设计、染色、粉刷中的色彩调合,都属减色法应用。 # I1 J% g- r5 \
9 C8 o9 y' V. S. M9 K$ N4 T, ?7 G; a0 r
0 b1 p2 C$ p6 C, `" c<三>空间混合 ( c$ A) \0 n8 X$ Z+ g/ n8 `* K9 B! d0 P4 E& P
亦称中性混合、第三混合。将两种或多种颜色穿插、并置在一起,于一定的视觉空间之外,能在人眼中造成混合的效果。故称空间混合。其实颜色本身并没有真正混 合,它们不是发光体,而只是反射光的混合。因此,与减色法相比,增加了一定的光刺激值,其明度等于参加混合色光的明度平均值,既不减也不加。 6 G" a! W6 K% @9 \
由于 它实际比减色法混合明度显然要高,因此色彩效果显得丰富、响亮,有一种空间的颤动感,表现自然、物体的光感,更为闪耀。
5 v6 j, p1 L$ |2 |; `, e空间混合的产生须具备必要的条件。 + R& I' d, d: w/ j6 ]/ F$ F* o- ^1 |- V
(1)对比各方的色彩比较鲜艳,对比较强烈。   R3 E1 Y3 u9 Z0 t. `9 y
(2)色彩的面积较小,形态为小色点、小色块、细色线等,并成密集状。 / t4 x  L4 c6 m. V' g) Y* t  u- M8 k5 h: ^! w* |0 u4 ~) S" V
(3)色彩的位置关系为并置、穿插、交叉等。 2 l( D' H+ k- ~# x" q* \$ J, m  K4 q' I$ {5 ?2 T$ ~" t
(4)有相当的视觉空间距离。 * ]0 q1 Y% G+ v1 K
6 h# A0 Q6 h6 `9 t- P1 ]* }" j7 X# i+ v' n; I8 K" s( P/ J" J, Y5 }
4 E  H0 ~) x" c  i
5 ?% Z5 a2 g0 Q0 \
4 {! E! Q/ s6 t; d9 \强刺激调及形式美手法7 x/ y0 h1 X8 M3 C0 N" Z6 w  o) K
$ k4 F( l" y. z5 l: ~" a7 b* s. h  o) ~; A( p
<一>色彩刺激调和
1 q& Y2 G  \3 p" G6 D+ Q) U色彩的美感能提供给人精神、心理方面的享受,人们都按照自己的偏好与习惯去选择乐于接受的色彩。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从狭义的色彩调和标准而言,是要求提供不带尖锐的刺激感的色彩组合群体,但这种含义仅提供视觉舒适的一方面。因为过分调和的色彩组配,效果会显得模糊、平板、乏味、单调,视觉可辩度差,多看容易使人产生厌烦、疲劳的不适应等。 ! n* E2 \) b8 e/ m; O( a
但是色相环上大角度色相对比的配色类型,对人眼的刺激强烈,过分眩目的效果,更易引起视觉疲劳,而产生极不舒服的不适应感,使人心理随着失去平衡而显得焦躁、紧张、不安,情绪无法稳定。 3 B7 ~* l# J. H  n% A7 H  `- m- Y9 p" ^6 j# f& `& d
因此,在很多场合中,为了改善由于色彩对比过于强烈而造成的不和谐局面,达到一种广义的色彩调和境界,即色调既鲜艳夺目、强烈对比、生机勃勃、而又不过于刺激、尖锐、眩目,这就必须运用强刺激调和的手法。 7 }2 ]2 M9 Z' }- \0 h
b% S0 Q4 r: m$ X7 f9 V' R; X
$ p. Z+ `4 R" M. h& H1.面积法
) m( a& P9 {) P' w将色彩对比特点是色相对比强烈的双方面积反差拉大,使一方处于绝对优势的大面积状态,造成其稳定的主导地位,另一方则为小面积的从属性质。如中国古诗词里的“万绿丛中一点红”等。 . f& ?' }3 i% U# M# A! d1 o4 n$ Y
6 p) S0 E5 E2 p( D' z
阻隔法 0 l* Y) W6 V* C- E+ I% p" e3 k
又称色彩间隔法、分离法等。 $ P+ f4 e  ^( w, r0 Z" g
* [9 X: e, ]& t, ^  z2 l8 o(1)强对比 阻隔 在组织鲜色调时,将色相对比强烈的各高纯度色之间,嵌入金、银、黑、白、灰等分离色彩的线条或块面,以调节色彩的强度,使原配色有所缓冲,产生新的优良色彩效果。
# ~- ^1 X- ?/ M% m. I) A2 T(2)弱对比阻隔 为了补救因色彩间色相、明度、纯度各要素对比过于类似而产生的软弱、模糊感觉,也常采用此法。如浅灰绿、浅蓝灰、浅咖啡等较接近的色彩组合时,用深灰色线条作勾勒阻隔处理,能求得多方形态清晰、明朗、有生气,而又不对比色调柔和、优雅、含蓄的色彩美感。
4 \+ R; Z! A3 v' V+ j! y" }; C K" X/ Y$ g3 x( W5 n1 i$ |8 v& R) {- m* U4 O$ n' j- S5 R9 `
3.统调法 ! [& l# X+ L# O$ v6 e# p
% K! D( T4 s, I- L7 @0 \, w8 u0 V在多种色相对比强烈色彩进行组合的情况 下,为使其达到整体统一、和谐协调之目的,往往用加入某个共同要素而让统一色调去支配全体色彩的手法,称为色彩统调, 一般有三种类型。 ' |% B) R' h; ]# |# b! }
(1)色相统调 在众多参加组合的所有色彩中,同时都含有某一共同的色相,以使配色取得既有对比又显调和的效果。如黄绿、橙、黄橙、黄等色彩组合,其中由黄色相统调。 ( z  ?* r) x# A+ {8 T
4 J! n' Q4 p; N. Z) Q2 B3 f(2)明度统调 在众多参加组合的所有色彩中,使其同时都含有白色或黟 以,以求得整体色调在明度方面的近似。如粉绿、血牙、粉红、浅雪青、天蓝、浅灰等色的组合,由白色统一成明快、优美的“粉彩”色调。 $ Q4 G" N1 t9 E/ [: |9 @% F# _5 E1 p/ ~7 w# Q
(3)纯度统调 在众多参加组合的所有色彩中,使其同时都含有灰色,以求得整体色调在纯度方面的近似。如蓝灰、绿灰、灰红、紫灰、灰等色彩组合,由灰色统一成雅致、细腻、含蓄、耐看的灰色调。 7 ^3 j; v/ b. ]. S- e
u9 S7 R, E- j
2 v: Q  T9 ^# r& n4、削弱法 4 r/ a  l; M% _7 h: u6 N4 L1 l* d- a
使原来色相对比强烈的多方,从明度及纯度方面拉开距离,减少色彩同时对比下越看越显眼、生硬、火爆的弊端,起到减弱矛盾、冲突的作用,增强画面的成熟感和调和感。如红与绿的组合,因色相对比距离大,明度、纯度反差小,感觉粗俗、烦躁、不安。但分别加入明度及纯度因素后,情况会改观。如红+白=粉红、绿+黑=墨绿,它们组合后好比红花绿叶的牡丹,感觉变得自然生动美丽。 % K! d1 [' B/ L. R5 g
U" e) [) r9 R* p: |* S8 m3 L
5、综合法 2 s" N9 R+ p# s6 u# j2 [$ w6 a5 P
将两种以上方法综合使用。如黄与紫色组合时,用面积法使黄面小,紫 面大,同时使黄中调入白色,紫中混入灰色,则变成淡黄与紫灰的组合,感觉既有力又调和,这就是同时运用了面积法和削弱法的结果。 ; r8 E7 N/ c8 F, @. p: V" m7 N4 T
, w! {0 p1 C+ w6 T/ ]' w5 ]) N5 r3 c) }
<二>色彩形式美手法
+ ]7 f% e# ~7 T- R. Q+ d色彩平衡 0 V' |' w! U' ?7 i3 M3 P
0 o5 f" b3 A9 b) n( }2 Z  J(1)色彩对称 对称是一种形态美学构形式,有左右对称,放射对称,回旋对称等。在中心对称轴左右两边所有的色彩形态对应点都处于相等距离的形式,称为色彩的左右对称,其色彩且合形象如通过镜子反映出来的效果一样如对称点为中心,两边所有的色彩对应点都等距,按照一定的角度将原形置于点的周围配置排列的形式,称为色彩的放射对称。回转角作180度处理时,两翼成螺旋桨似形态称为色彩的回旋对称。
# |- w/ I4 e8 P  l7 A对称是一种绝对的平衡。色彩的对称给人以庄重、大方、稳重、严肃、安定、平静等感觉,但也易产生平淡、呆板、单调、缺少活力等不良印象。
( Z+ S* k9 k! a j/ p+ p
) b+ t/ Y- Y2 y3 }(2)色彩均衡 均衡是形式美的另一构成形式。虽非对称状态,但由于力学上支点左右显示异形同量、等量不等形的状态及色彩的强弱、轻重等性质差异关系,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视觉生理、心理感受。这种形式既有活泼、丰富、多变、自由、生动、有趣等特点,又有良好的平 衡状态,因此,最能适应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是选择配色的常用手法与方案。色彩的平衡还有上下平衡及前后均衡等,都要注意从一定的空间、立场、出发作好适当的布局调整。 + j. _7 w1 s% u  r* y2 O( \1 h) f- X5 n- b8 r* p9 j/ P
. I% p6 h; f* C" A
(3)色彩不均衡 色彩布局没有取得均衡的构成形式,称为色彩的不均衡。在对称轴左右或不下显示色彩的强弱、轻重、大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出视觉心理及心理的不稳定性。由于它有奇特 、新潮、极富运动感、趣味性足等特点,在一定的环境及方案中可大胆加以应用而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称为“不对称美”。但若处理不当,极易产生倾斜、偏重、怪诞、不安定、不大方的感觉,一般认为是不美的。
5 @" N* i8 ^+ l* ]色彩不均衡设计,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形态本身具有对称性,而色彩 布局不对称,如马戏团的半白半黑小丑装。另一种形态本身呈不对称状,如欧美的袒露单肩、半胸的夜礼服。再有上下不对称的手法。
* h7 D, u, n* J" m0 R( n: |4 y; x W  ?+ H: p! R- B
7 N3 u2 o* J: G+ S2.色彩比例 * z# c4 W; V3 k! ?+ F& G
色彩比例是指色彩组合设计中各部分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长度、面积大小的比例关系。它随着形态的变化、位置空间变换的不同而产生,对于色彩设计方案的整体风格和美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t  U/ U% |+ \! ]2 ], ~& z% o: W0 T1 D5 G. n
常用的比例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费波那齐数列、贝尔数列、柏拉图矩形比、平方根矩形数列、黄金分割等。
. r0 J$ a" E) H# Z! v# o' \(1)黄金比例 即1:1.618为其简约比数,实用中通常将色彩比例关系处理为2:3、3:5、5:8等序列。 ( C- d. J9 d, }& r7 l" Q) C4 R7 z- m7 M
(2)非黄金比例 色彩面积有大小、主次之分的配合,都被 认为是富有对比情趣而值得采用的。因为只有一方处于大面积优势地位,一方处于小面积从属状态时,才能形成 色调的明确倾向,表现出对比美的和谐感觉。 ) |1 C: q5 d7 G3 z
* D2 m/ _7 L' D) w5 J2 O* W  c% K
1 e4 e) R$ C& B. h: e5 p8 d3 {0 D3 W3 S色彩节奏 1 y  T; l' _/ L/ M4 V* d
_即明显带有时间及运动的特 征,能感知有规律的反复出现的强 弱及长短变化,是秩序性形式美的一种。通过色彩的聚散、重叠、反复、转换等,在色彩的更动、回旋中形成节奏、韵律的美感。一般有三种形式。 ! @- H, ]! c" ~1 Y7 {! O8 G
& q$ Y# [' X/ J(1)重复性节奏 通过色彩的点、线、面等单位形态的重复出现,体现秩序性美感。简单的节奏有较短时间周期和重复达到统一的特 征,事宜 机械和理性的美感。 ; G3 [* ]  j; D1 ^, i2 h
(2)渐变怀节奏 将色彩按某种定向规律作循序推移系列变动,它相对淡化了”节拍“意识,有较长时间的周期特 征,形成反差明显、静中见动、高潮迭起的闪色效应。渐变性节奏有色相、明度、纯度、冷暖、补色、面积、综合等多种推移形式。 7 \# {9 g% {- l% F! D! ^
(3)多元性节奏 由多种简单重复性节奏组成,它们在运动中的急缓、强弱、行止、起伏也受到一定规律的约束,亦可称为较复杂的韵律性节奏。其特点是色彩运动感很强,层次非常丰富,形式起伏多变。但如处理、运用不当,易出现杂乱无章的”噪色“不良效果。 9 m7 C# k/ V1 S! t: y
: A; P1 F6 Y8 C" `% J
' Y( P4 @* t' ^3 T" d! d色彩呼应 , j$ ^5 J' }. h8 `
- b. Q  J8 J6 b/ [. A; U9 e. q7 G5 t  x$ P: y& t% {
亦称色彩关联。为使用一或相关平面、空间不同位置的色彩,相互之间有所联系避免孤立状态,采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照应、相互依存、重复使用的手法,从而取得具有统一协调、情趣盎然的反复节奏美感。色彩呼应手法一般有两种: 9 s0 Y3 p: m2 r& s  b1 q& T9 @4 j
(1)分散法 将一种或几种色彩同时出现在作品画面的不同部位,使整体色调统一在某种格调中,如浅蓝、浅红、墨绿等色组合,浅色作大面积基调色,深色作小面积对比色,成为粉彩的高长调类型。此时,墨绿色最好不要仅在一处出现,相对集中以外,可适当在其他部位作些呼应,使其产生相互对照的势态。但色彩不亦过于分散,以免使画面出现平板、模糊、零乱、累赘之感。 ' a1 u  N' z3 i8 j, [  m" s: v9 I$ }) V( _; x2 ?
(2)系列法 使一个或多个色彩同时出现在作品、产品的不同平面与空间、,组成系列设计,能产生协同,整体的感觉。 / p6 a# e# a2 w& f6 _& D
1 y! u' q6 J& C2 o1 h4 I$ p
2 v7 S- I5 z8 r' W) o6 t

! ?3 y  a) q& s0 X# q7 ]* e ?( \2 P4 l# B
; k! s4 @3 ~& `, \3 J+ T5.色彩重点
8 O8 x8 S: a. H; Q  S# l
3 X. ^* ~% M. K( \
6 K1 r7 B4 n* a; v% H0 j- K% S- B- h' x. x$ X/ R" h4 ^
在组配色调过程中,有时为了改进整体设计单调、平淡、乏味的状况,增强活力感觉,通常在作品或产品某个部位设置强调、突出的色彩,以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为了吸引观者的注意力,重点色 一般都应选择安排在画面中心或主要地位 " \8 y3 l  q& x; M* t( x6 e
% W" t. c: Y- j2 w% @% X8 r* y重点色彩的使用在适度和适量方面应注意如下几点:(1)重点色面积不宜过大,否则易与主调色发生冲突,抵消,而失去画面的整体统一感。面积过小,则易被四周的色彩所同化,不被人们注意而失去作用。只有恰当面积的重点色,才能为主调色作积极的配合和补充,使色调显得既统一又活泼,而彼此相得益彰。(2)重点色应选用比基调色更强烈或相对比的色彩。(3)重点色设置不宜过多,否则多重点既无重点,多中心的安排将成为过头设计,将会破坏主次有别、井然有序的效果,产生无序、杂乱的弊端。(4)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设置重点色彩。(5)重点色同时应注意与整体配色的平衡。 ) ?2 G6 J- ]0 x( q9 B5 S5 H! O4 z7 ]: A" ~- Y7 V; f% V

9 G2 F, ^+ k- F2 f5 B! x6 D! k! Y4 p2 O* _; k6 `$ L

" n8 P% p$ X8 J7 ]  s; j7 X2 M( V* i' [5 U

' d9 |2 u% K& M4 G8 C0 w2 k+ m- j7 i" a. v! e1 o
色彩感情
8 ^4 F4 _. `! i' i8 Z% f2 q
8 V! N5 k, d! b- i3 `3 y$ s6 E0 p1 d. Y6 A) Y
+ L" D" u9 @7 Z: r# B& Q
J- m6 f" c( y# n. l- I4 d' N+ x  d3 {
认识色彩除了客观方面还有主观的方面,即有关色彩的视觉心理基础理论知识。
0 q) E6 F/ Q0 K, ^! S3 u  x9 L4 d% v- N/ I9 B9 u& n

$ f! a/ ~3 t$ q( u# v; S9 j( x6 Q
5 c0 U: w$ T" B  P: `$ M<一>色彩视觉心理
5 j, ]& c. S% ~
: D2 c/ \$ _+ N4 w0 Z3 S
: r8 e. f9 J2 e1 B- A7 H
# ]) z( J3 F6 H4 T+ t* Z2 T6 [, B% I: N( V
: z, K/ i/ M6 j  r0 F' K* ^

% }' T! }7 V, N2 ?7 j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管,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
5 C$ e& \$ K1 @/ v! J* F1 {' ?- D5 ^1 K! }3 N8 v8 t
; u8 s6 |+ j8 Q! Y" j3 z

8 P9 X3 b& Y8 k# h5 ]0 {z6 K" c* p) ^4 ~3 T0 Q" Q* @& B4 \  R- _
1.共同感受色觉 心理 ) r4 M, v. E( o$ W( X7 H' A0 ^& f
(1)色彩的冷、暖感 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 色彩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 , v8 U" U5 w$ s  s2 l) X& b# x( N9 p1 j9 d
暖色:人们见到红、红橙、橙、黄橙、红紫等色后,马上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物像,产生温暖、热烈、危险等感觉。   t) D; ]& R7 }3 g

7 Q: u1 d) b' w" e; @+ B6 _7 x: \# Y$ _1 @0 h/ ~0 F  I
7 ]' s" ^! z$ \
冷色:见到蓝、蓝紫、蓝绿等色后,则很易联想到太空、冰雪、海洋等物像,产生寒冷、理智、平静等感觉。
0 N; g; O3 i5 Q0 |7 z# x! u! g& _9 S! W
3 l" o/ S) E5 Q" T6 q
6 @0 a1 j$ J. v% O
色彩的冷暖感觉,不仅表现在固定的色相上,而且在比较中还会显示其相对的倾向性。如同样表现天空的霞光,用玫红画早霞那种清新而偏冷的色彩,感觉很恰当,而描绘晚霞则需要暖感强的大红了。但如与橙色对比,前面两色又都加强了寒感倾向。(这个示意图在最后贴。)
4 I, B% A( l& W  y% Z6 J5 }
/ v0 v8 @* O: b7 @' B' N$ S  v9 z7 L+ Y- D
+ Q7 R6 ]* D" L) X% E
@, F3 R' T" E; I/ a" s+ k6 r8 A; M! ]
人们往往用不同的词汇表述色彩的冷暖感觉,暖色——阳光、不透明、刺激的、稠密、深的、近的、重的男性的、强性的、干的、感情的、方角的、直线型、扩大、稳定、热烈、活泼、开放等。冷色——阴影、透明、镇静的、稀薄的、淡的、远的、轻的、女性的、微弱的、湿的、理智的、圆滑、曲线型、缩小、流动、冷静、文雅、保守等。 & [4 _# h; s- s" O3 e

% P! A' c$ u# P' s# f# U, K8 U: a% t0 u7 y' v
: m: p4 ^! y+ |& W; n$ b6 n1 |% ?" x
中性色:绿色和紫色是中性色。黄绿、蓝、蓝绿等色,使人联想到草、树等植物,产生青春、生命、和平等感觉。紫、蓝紫等色使人联想到花卉、水晶等稀贵物品,故易产生高贵、神秘感感觉。至于黄色,一般被认为是暖色,因为它使人联想起阳光、光明等,但也有人视它为中性色,当然,同属黄色相,柠檬黄显然偏冷,而中黄则感觉偏暖。
" k# P( Y4 p8 P. j$ x0 V0 G  ~. D2 q- o8 d8 y; h9 G* e( Y. ^

1 a' u+ p2 R3 f0 \3 j3 J& {3 S. {7 W% c& C) o3 w
(2)色彩的轻、重感 这主要与色彩的明度有关。明度高的色彩使人联想到蓝天、白云、彩霞及许多花卉还有棉花,羊毛等。产生轻柔、飘浮、上升、敏捷、灵活等感觉。明度低的色彩易使人联想钢铁,大理石等物品,产生沉重、稳定、降落等感觉。
  U: p) J; {- y& {4 c7 \& L" P
4 t3 W4 j& v. J5 k4 j% h2 j4 ?& w4 P6 i) I. b$ Y

- `- K7 a8 z4 P; S0 \, V1 z+ W9 ^(3)色彩的软、硬感 其感觉主要也来自色彩的明度,但与纯度亦有一定的关系。明度越高感觉越软,明度越低则感觉越硬,但白色反而软感略改。明度高、纯底低的色彩有软感,中纯度的色也呈柔感,因为它们易使人联想起骆驼、狐狸、猫、狗等好多动物的皮毛,还有毛呢,绒织物等。高纯度和低纯度的色彩都呈硬感,如它们明度又低则硬感更明显。色相与色彩的软、硬感几乎无关。 ) N+ Y# y. V0 d$ I# H
+ r4 h& z% v. Q7 L* z$ s, r" _0 l2 z; ]5 Y9 E6 L

. f7 b( u4 o$ n# m5 Y+ n2 Z( `9 ~* L+ Y) U& F

( s( h6 J& v: N6 r5 m: g(4)色彩的前、后感 由各种不同波长的色彩在人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有前后,红、橙等光波长的色在后面成像,感觉比较迫近,蓝、紫等光波短的色则在外侧成像,在同样距离内感觉就比较后退。( j/ |' `# P4 k+ a8 \; A

4 B4 [2 V: V* S
, ~% N. m1 E8 j: O* h( t2 [! i0 s  B' Z
实际上这是视错觉的一种现象,一般暖色、纯色、高明度色、强烈对比色、大面积色、集中色等有前进感觉,相反,冷色、浊色、低明度色、弱对比色、小面积色、分散色等有后退感觉。 " b# @. v" n+ X; E% w0 T2 u2 B( E  r% m' @! b5 ~: X" q
& C. R% R' I* Y, b: n% d$ S/ _6 `/ N& ]; Z
(5)色彩的大、小感 由于色彩有前后的感觉,因而暖色、高明度色等有扩大、膨胀感,冷色、低明度色等有显小、收缩感。 3 A' e$ b# x: F4 D& m% u2 i1 l) h' Y
0 Q4 N. F( k- t/ d6 ?& F: F$ a7 m9 C+ h9 k. x) K5 N
(6)色彩的华丽、质朴感 色彩的三要素对华丽及质朴感都有影响,其中纯度关系最大。明度高、纯度高的色彩,丰富、强对比 色彩感觉华丽、辉煌。明度低、纯度低的色彩,单纯、弱对比的色彩感觉质朴、古雅。但无化何种色彩,如果带上光泽,都能获得华丽的效果。 1 V: O! v$ h: U  U& H4 e; O
3 I# W4 J+ p: S* a$ w* W" C3 }/ g1 l3 P5 j% @1 q' l
3 b" `2 D. o8 i(7)色彩的活泼、庄重感 暖色、高纯度色、丰富多彩色、强对比色感觉跳跃、活泼有朝气,冷色、低纯度色、低明度色感觉庄重、严肃。 + s( A( U, U* ?

! r1 f& X- u9 M( o) _# m0 K+ D) j. J
0 I) u0 V. V! r/ n, D! i
`  ^! S: ?$ B8 e) ]& C4 o1 e# C" \. _% x% y- ~. p& c! \
(8)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 其影响最明显的是色相,红、橙、黄等鲜艳而明亮 的色彩给人以兴奋感,蓝、蓝绿、蓝紫等色使人感到沉着、平静。绿和紫为中性色,没有这种感觉。纯度的关系也很大,高纯度色兴奋感,低纯度色沉静感。最后是明度,暖以系中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呈兴奋感,低明度、低纯度的色彩呈沉静感。
3 {6 J1 F# q/ Y, l& c& c, l* q* q& j. e- k+ Z; O1 @. I$ Y+ V) i
9 I8 _7 o# `! t5 Q1 z3 D

) I8 m2 [( G& B) D' p \. P: E9 P
8 l8 t' S5 `1 n) X2.色彩的心理联想
' m$ H- g, J5 `( N6 Y
1 N- j" U. d; ]! I
& S1 D* i; s$ g$ F) T; J( r _色彩的联想带有情绪性的表现。受到观察者年龄、性别、性格、文化、教养、职业、民族、宗教、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色彩的联想有具象和抽象两种: - C6 R( G3 x' S% a" T2 l- e  i% H0 w! \- V! e' o
(1)具象联想 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后,会联想到自然界、生活中某些相关的事物。(这个示意图在最后贴)
+ V& T6 s, t9 J, E* A: T: [' I" o7 A
# g9 M% S% Q2 x7 v* t) C2 P. O# f) W0 C6 a# |% x0 F$ _

  I, G( Q' u+ _. I; @( v(2)抽象联想 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后,会联想到理智、高贵等某些抽象概念。(这个示意图在在前面的网址里有详细介绍。后面就不贴了。) ( @$ j6 A, G# m1 U1 m7 l0 l
: Z5 d$ I: v  E8 D9 Z, N% W* Z% g* @

9 s% I8 R' [; {) i* F2 R. b  Q
; [6 b. c8 {$ e. T: ~& l一般来说,儿童多具有具像 联想,成年人较多抽象联想。 " g4 @. b0 `8 P
: M1 J" A% h, s- r0 U/ R; u

5 g6 D4 H5 V6 x' ]  f! {0 N1 K# w& c7 K% W+ c3 s8 {1 K9 z
<二>色彩性格 ; v* C) w' O' z7 A# Z6 V3 }" h3 F  r- N( d1 `
各种色彩都其独特的性格,简称色性。它们与人类的色彩生理、心理体验相联系,从而使客观存在的色彩仿佛有了复杂的性格。 8 Z+ ]; C3 j% @! R8 d1 `9 g) ?" ^' y" ]5 ~
(1)红色 红色的波长最长,穿透力强,感知度高。它易使人联想起太阳、火焰、热血、花卉等,感觉温暖、兴奋、活泼、热情、积极、希望、忠诚、健康、充实、饱满、幸福等向上的倾向,但有时也被认为是幼稚 、原始、暴力、危险、卑俗的象征。红色历来是我国传统的喜庆色彩。 6 z* ]9 f" F4 H% R1 Y1 u: p  f1 l; D# d! k& n, z1 h5 P
" d" X- ?! |' B* T1 P& j0 I3 R, k1 M4 h4 K; s
深红及带紫味的红给人感觉是庄严、稳重、而又热情的色彩、常见于欢迎贵宾的场合。含白的高明度粉红色,则有柔美、甜蜜、梦幻、愉快、幸福、温雅的感觉,几乎成为女性的专用色彩。
* R& v" z9 Y& Y. j7 ]6 P1 l+ }8 N' h1 {2 i9 c3 |! A4 l7 H

$ \+ H1 q( N0 v9 |1 _4 j
* ^- P# b! |8 _2 }(2)橙色 橙与红同属暖色,具有红与黄之间的色性,它使人联想起火焰、灯光、霞光、水果等物象,是最温暖、响亮的色彩。感觉活泼、华丽、辉煌、跃动、炽热、温情、甜蜜、愉快、幸福竺,但也有疑惑、嫉妒、伪诈等消极倾向性表情。 * d- [5 k( U  ?
; y3 n5 x/ H8 {- ^4 s2 r! b. q! }1 ?含灰的橙成咖啡色,含白的橙成浅橙色,俗称血牙色,与橙色本身都是装中常用的甜美色彩也是众多消费者特别是女妇,儿童,青年喜爱的服装色彩。 & Z- U' `4 ?  P2 _, g$ E7 O: B) T, r7 N4 ~& a0 D8 K2 E
! c; W8 J( ?' A8 e& p
1 ?7 ]6 Y- w5 |7 @(3)黄色 黄色是所有色相中明度紧高的色彩,具有轻快、光辉、透明、活泼、光明、辉煌、希望、功名、健康等印象。但黄色过于明亮而显得刺眼,并且与他色相混即易失去其原貌,故也有轻薄、不稳定、变化无常、冷淡等不良含义。 6 M9 L1 \4 n. N: o
) `4 g* e0 }; k4 m/ @含白的淡黄色感觉平 和、温柔,含大量淡灰的米色或本白则是很好的休闲自然色,深黄色却另有一种高贵、庄严感。由于黄色极易使人想起许多水果的表皮,因此它能引起富有酸性的食欲感。 ! K2 C* W' Q; V0 Y. M! {+ a6 |% O1 g7 `! k4 O- G$ E
黄色还被用作安全色,因为这极易被人发现,如室外作业的工作服。
/ P& }# m. e! U' j2 t. u$ r9 Q+ V6 J0 i
, P; t/ S6 P3 v" u, |
(4)绿色 在大自然中,除了天空和江河、海洋、绿色所占的面积最大,草、叶植物,几乎到处可见,它象征生命、青春、和平、安详、新鲜等。绿色最适应人眼的注视,有消除疲劳、调节功能。黄绿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颇受儿童及年轻人的欢迎。蓝绿、深绿 是海洋、森林的色彩,有着深远、稳重、沉着、睿智等含义。含灰的绿、如土绿、橄榄绿、咸菜绿、墨绿等色彩,给人以成熟、老练、深沉的感觉,是人们广泛选用及军、警规定的服色。
4 L+ k1 l) a* a+ V4 x% p
2 [) w2 k& j  e( V) ]! i% G( y% y0 z& p6 w7 H! Q/ M- X% I9 r
/ Y5 r; a- E; v$ {9 a
t" a. Q7 E  ^1 b# O6 O+ o
. G" g3 G; a' n) n* x6 P6 K(5)蓝色 与红、橙色相反,是典型的寒色,表示沉静、冷淡、理智、高深、透明等含义,随着人类对太空事业的不断开发,它又有了象征高科技的强烈现代感。 1 e" F9 G1 X; A) C0 p

1 R* O6 g. ~- {; a: ~0 q
# t- m  R2 V) F6 D! g9 J; v8 _) B) R$ O. F1 U9 n9 `8 Z' s( Q
浅蓝色系明朗而富有青春朝气,为年轻人所钟爱,但也有不够成熟的感觉。深蓝色系沉着、稳定,为中年人普遍喜爱的色彩。其中略带暖味的群青色,充满着动人的深邃魅力,藏青则给人以大度、庄重印象。靛蓝、普蓝因在民间广泛应用,似乎成了民族特 色的象征。当然,蓝色也有其另一面的性格,如刻板、冷漠、悲哀、恐惧等。 ! W) Z7 {, e4 ~& D" n, Y+ R: Q6 P4 }4 r
5 ^( M( E  b9 p$ T$ S- e
$ ~& X6 o* q) b(6)紫色 具有神秘、高贵、优美、庄重、奢华行的气质,有时也感孤寂、消极。尤其是较暗或含深灰的紫,易给人以不祥、腐朽、死亡的印象。但含浅灰的红紫或蓝紫色,却有着类似太空、宇宙色彩的幽雅、神秘之时代感、为现代 生活所广泛采用。 9 F* C: z1 X" b/ c) u

1 I0 G7 M, K2 l
6 o( h* ^) i( y1 ]( p0 |. w* W: L; g- F4 P
(7)黑色 黑色为无色相无纯度之色。往往给人感觉沉静、神秘、严肃、庄重、含蓄,另外,也易让人产生悲哀、恐怖、不祥、沉默、消亡、罪恶等消极印象。尽管如此,黑色的组合适应性却极广,无论什么色彩特别是鲜艳的纯色与其相配。都能取得赏心悦目的良好效果。但是不能大面积使用,否则,不但其魅力大大减弱,相反会产生压抑、阴沉的恐怖感。   G* W8 ^; r: {% E, G

& w7 ?- V6 w1 ^8 ^" @' n( u
3 R' Y5 u. C3 q2 J) e4 I2 F: ?* r
" c8 I; A4 u1 @! H! g% [(8)白色 白色给人印象中洁净、光明、纯真、清白、朴素、卫生、恬静等。在它的衬托下,其他色彩会显得更鲜丽、更明朗。多用白色还可能产生平淡无味的单调、空 虚之感。 - e% c! N$ E; L. n3 I2 B
# Q( K3 m4 h( X& `) K# n3 n# R7 [5 Q. i' x- W
7 E4 S0 B/ n5 M1 M. e(9)灰色 灰色是中性色,其突出的性格为柔和、细致、平稳、朴素、大方、它不像黑色与白色那样会明显影响其他的色彩。因此,作为背景色彩非常理想。任何色彩都可以和灰色相混合,略有色相感的含灰色能给人以高雅、细腻、含蓄、稳重、精致、文明而有素养的高档感觉。当然滥用灰色也易暴露其乏味、寂寞、忧郁、无激情、无兴趣的一面。 / P) C, K, g2 F6 ^; ?6 {4 w7 F

' z: c& I+ A  }: ^5 s  v1 Q0 z, j3 M3 T

( T& }! p* t# [: ]' I(10)土褐色 含一定灰色的中、低明度各种色彩,如土红、土绿、熟褐、生褐、土黄、咖啡、咸菜、古铜、驼绒、茶褐等色,性格都显得不太强烈,其亲和性易与其他色彩配合,特别是和鲜色相伴,效果更佳。
& H6 k! c3 D0 K也使人想起金秋的收获季节,故均有成熟、谦让、丰富、随和之感。 1 d; t- c- H0 N8 @
; K" f$ h: K0 Z% u9 @7 ^" D4 Y! b- r
1 U. [; q/ k% G% c7 m. A5 H(11)光泽色 除了金、银等贵金属色以外,所有色彩带上光泽后,都有其华美的特色。金色 富丽堂皇,象征荣华富贵,名誉忠诚;银色雅致高贵、象征纯洁、信仰,比金色温和。它们与其他色彩都能配合。几乎达到“万能”的程度。小面积点缀,具有醒目、提神作用,大面积使用则会产生过于眩目 负面影响,显得浮华而失去稳重感。如若巧妙使用、装饰得当、不但能起到画龙点晴作用,还可产生强烈的高科技现代美感。 1 c0 `; T8 c& b$ I& ^
" ^! `3 `. y$ W
( k* {) e0 D. z# p X( ]; X. T, ~0 S; O7 g
九宫格配色法
0 x3 d% b  _8 C  B7 s% H一、九宫格配色法
/ q( w# v: n9 a: J九宫格配色法其方法是:将画面分成九个格子进行综合性配色练习。在配色训练中,学生所考虑的重点是:色调的差别,以及在明度、纯度及色相上要有一定的跨度。题材可由学生有目的的选择,这样不但有利于进行多方面的色彩练习,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要点是:在配色练习中紧紧围绕色彩构成美的本质即对比协调来进行。其教学目的是:全面认识色彩语言,掌握色彩构成美的规律。 6 w; J/ J& ?4 L1 t1 @6 M

" P0 I! D9 z0 d  K$ L9 @二、九宫格配色的基本要求 5 G$ N+ j; I3 }% F
1、每个格内只用两至三块颜色,要求在对比中求得和谐,使之平衡完整,并能够相对地独立存在(这一点对有绘画色彩基础的学生来讲是不难做到的)。 " u7 b$ ^( Y. ~+ d  ^7 ?" G& @5 D# x) B8 g, @% D. u0 l5 k

& w% Y$ e% b/ s" ]! ^5 p* v2、由单格向多格扩展中,要求格与格之间仍要保持色彩的对比和谐关系。做到这些并不困难,因为只是增加几个格子的色彩(由原来的单格三块颜色关系,增加到与此邻近几个格子,最多也只是十几块颜色连续对比关系)。但为了下一步的配色顺利实施,一定要有整体观念,作到胸有成竹。
& L8 E; g: G& Y2 c  | C' G/ L& K
: C6 p2 X) l/ X" X9 x& T7 K$ ?, A3、将九个格子配色完成后,应保证九个格子内的颜色均不重复。因此,不但整体上要求颜色关系相一致,而且还要求局部具有含蓄微妙的色彩变化,这样就扩大了调配范围。简单计算,平均每个格子有三块颜色的话,完成全部九宫格作业起码需要调配出与秋天的桔黄色主题有关系的二十七种颜色。这一步能顺利地完成很不容易,因为这是一个需要学生认真地思考、想象、创造及烦琐的色彩比较、调配的过程,所以说这是具有一定强度的训练。   O/ ?& m( b$ B: @1 i' ~0 ^$ X' T. q* \8 G
( S/ N3 u7 H( a: y. `
. p! M) P$ x6 `# j. N' `4、九宫格颜色之间有统一的整体要求。(如图)首先是要求画面有统一的主题色调,符合变化统一与对比和谐的规律。其次要求在整体上构成的色彩是平衡的,不但要有严谨的秩序感,还要有一定的节奏感。这里包括三个方面:明度、色相、纯度,这些要素之间既要形成一个色彩整体(指统一色调)、构成平衡(指明度)、有较强秩序性的色彩构成画面,又要符合自然规律及形式美的要求。 , P/ t( ~6 \( B- G) h- g1 u1 r' x- N* p( o: s( Y, A+ O
2 t1 l; m8 b- H6 B' V) x
* ?: Q) _% K2 w三、九宫格配色法的特点 7 O" c6 T! Q- {! }9 ~
1、由于九宫格配色的训练,始终是围绕着色彩的衬托、对比协调关系进行的。如从要求A的两三块色彩关系到C的二十七块配色练习的完成,自始至终都是研究色彩的对比和谐过程。所以说九宫格配色法,不但强调研究色彩构成美的规律,还可以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美(色彩的对比协调)的本质。 ( q) W: R/ A% @. o
2、九宫格配色法,主要采取衬托对比的方法表现色彩的个性美。色彩美与不美是相对比较的结果,“万绿丛中一点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九宫格的配色突出了色彩对比美的主要矛盾,在色彩对比协调的训练上是比较见效的,也是其它任何训练方式所不能比的。 ; x# U1 K1 a  K
8 L) d7 X* V6 C, v0 Q7 U! g& g! {6 j2 y' G" R, l' @0 E" p* z; Y' v& Y
3、由于九宫格配色法要求色彩训练的幅度和难度均很高,加强了综合思维的训练。所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多重矛盾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正确摆正色彩矛盾之间的秩序关系的能力。并能逐步有效的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提高其解决色彩关系问题的能力。为了用色彩充分表达金色的秋天,仅以单纯的明度、纯度及色相都难以表现,只有调动色彩的所有性质(包括位置移动、面积大小、形象等),综合处理于画面之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在综合处理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构思意图,按构成要求完成A、B、C的全部内容,强调D是体现整个训练难度和强度的关键。若想一丝不苟的完成并达到要求,就必须对已经完成的前三步,按要求将明度、纯度、色相的秩序与整体平衡关系做进一步严格的调整,甚至有时要将前三步作较大的改动,因此就成倍的增加了色彩对比协调配色训练的量。符合A、B、C要求的配色是千差万别的,但同时又符合D的要求,这就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色彩的整体美,也就是突出抓住了构成美的色彩共性(统一调和),形成了变化丰富而不失整体协调的艺术效果。 : V+ t0 J& P5 t. V1 |4 [4 o0 T# Y- F$ X
0 V# O; U4 G" s3 p" \8 m
3 R5 M# L( {; h这种由整体构思出发,从局部入手又回到整体关系中,经过多次反复的、高频率、高难度、大剂量的综合训练,使学生的想象力、理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使构成色彩美的规律(如明度、纯度、色相、面积、位移的秩序渐变、特异点缀等)也同时被理解和掌握。经练习后,学生能够确立色彩整体大关系的概念,其作品能达到色调较明朗、变化微妙含蓄而不流于表面、艺术构思的表达充分等。在观念上,能区分艺术的认识色彩与科学的认识色彩之间的不同,并能充分理解与运用两者的辨证关系。 ( w6 @  Y! K4 k6 \) T* [
0 B9 t5 G6 p/ |" x7 n
2 ^$ G# Q8 u' w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的色彩构成画面,必须要符合自然规律,但却不见得百分之百地符合艺术规律。具有色彩主题性构思的九宫格训练,主要抓住了艺术美与自然美的本质区别,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5 Z* M5 p# }+ b! _" p+ z
; D  P+ R1 X( `# c7 X+ h$ E9 v3 g, h0 {2 O  y, y" B+ C1 ~
9 o3 U# `- h0 `/ L5 e色彩构成训练,目的是为了能创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指美的色彩组织)。色彩的心理感受是随着作者和欣赏者的个性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伴随在其创作和欣赏过程之中。因此在色彩训练中切不可忽视心理作用,而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室内色彩的组织设计中,使其协调起来,合乎自然规律,办法是很多的,如调整面积比例、调换颜色、增加协调的中间色(金、银、黑、白、灰)、避免与“燥”的色彩相遇、增加色彩之间的过度秩序(明度、纯度、色相的渐变)、色彩位置的移动等等,都能使其达到协调的目的,其中每种方法使用得当,均可恰如其分地强化与表现构思意图,使之达到内容与形式、艺术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完美统一,构成了色彩美。在工作中常遇到这样事情,有些画看上去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却不美,原因在于忽视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差别,不是将两者混为一谈,就是将两者相互独立。) ]9 U  R. n: r9 F$ i' `/ D" M

$ {, Z1 [# B; y! j, a
4 J9 a+ e' C. q# u# u6 v2 V3 r5 e/ n5 t
N; X
5 a+ k7 o3 A9 I( ], o3 c6 T# g% N& I9 j7 o6 n

! u. E* L" q, u
; t* v$ m, r+ M6 m5 F3 q- ^
- \5 ]/ {# F+ P色彩秩序配色法
1 @) _5 Q0 r0 l. c6 S" g3 G( ]2 D( ]  l+ A6 P

/ L: T3 b+ B% M7 S
4 O. u7 m( _/ W" A( y一、色彩秩序配色法 & e; ]8 E" ?, h3 s% q' c+ Y# J

- G1 P8 c" r/ o5 C$ J* X. I: `/ J2 y6 f8 r: b, o- S( P: Q
  |8 J2 S! Q7 ]4 X* u3 @: o. J5 o
组织一个比较完整、和谐的色彩秩序,如同乐团指挥调动整个乐队一样,若想使每一种乐器在乐曲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就必须首先有一个总的曲调,也就是乐曲的主旋律,根据主旋律来安排穿插配器与和声。如果指挥不利,有的乐器没能起到烘托主旋律的作用,或是需要的音响不能按主旋律的要求进行,没能将乐曲的主旋律充分地表达出来,那么,再好的音乐也很难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色彩也是一样,没有孤立存在的颜色。若要使色彩完美,就必须依据色彩的主旋律,精心选择色彩要素,并通过烘托对比,及周围环境的对比映衬等方法,有效地合理地发挥色彩各要素的特点及作用,这样才能突出色彩主旋律,建立色彩美的特征。好像乐曲中的对比,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平有缓。或是运用由弱到强递增的主旋律反复变化、以高音和弦等手法,将乐曲推向高潮;或是采取高潮过后,是一个非常平静悦耳的单音色等方式,将主旋律通过衬托对比表现出来,起到了感染人的作用,这就创造出了既有较强的对比效果又不失内涵的艺术魅力。
9 k; t5 y8 c) |# ~- M, W
. i4 E" @) r4 X& g
  ~' Q$ Z8 Y. _& g! b: B* J/ z9 E' z% ]- [& u+ u1 j
秩序训练法更偏重于用色彩来组织层次丰富、色调统一美的秩序。
0 k* l+ n* x8 O
6 u: L1 V9 @1 u3 H8 g0 g二、色彩秩序配色法的要求
' C) K) R' \$ `4 L' Q8 ^( Z, ^/ ?按色彩构成原理,即对比协调规律,在画面内安排构成调子的主色。其次是组织与构成主色调系统相呼应的次主色(对比协调色)。再次是确定小面积起平衡冷暖作用的低纯度色补色系统,及少量的点缀对比色。这些决定秩序的几块颜色的选择,完全不受形象的限制,学生可根据面积、位置、秩序的需要,随意更换、调动、支配。重点要考虑如何把握主色调、协调色和点缀色之间的秩序安排,及相互对比关系,如何构成一个具有明显秩序的组织意识,有较强的理性、规范化的色彩秩序。所有这些训练过程,完全是随意调动或增减的,直到符合色彩对比协调规律为止,完成秩序组织训练的全过程。 " L& @" j; Q5 l% v% b# b) [
2 i& X' O. u+ x- w. r
. c2 W& r& ~6 x, e9 Y+ u* D3 U8 l$ y要寻找构成色彩美的秩序骨架,在不破坏这几块颜色关系的情况下,再增加层次,便可使色彩构成作品丰富完美起来。可见正确地找到这几块颜色,构成出它们之间的对比协调关系,成为秩序配色法的关键所在。 $ N. ^+ \5 ?' y) M) o8 ?8 |
6 M+ F, M# s* ^U3 @' _$ F" f
  B5 G1 n0 Z0 U# o8 m( q# c网页配色小技巧
2 j- L  p8 k6 M+ V7 x1.用一种色彩。这里是指先选定一种色彩,然后调整透明度或者饱和度,产生新的色彩,用于网页。这样的页面看起来色彩统一,有层次感。   % X& R; z* ?7 y5 U  T# D% U2 g
, c( m+ G; Z  l  q3 f: w2.用两种色彩。先选定一种色彩,然后选择它的对比色。   ! |% @+ c% t  u( v
; T( @9 z; r& q. C! P( d) G/ V8 j3.用一个色系。简单的说就是用一个感觉的色彩,例如淡蓝,淡黄,淡绿;或者土黄,土灰,土蓝。 8 s, u6 y6 v/ T* a5 `& L5 t# h1 {, p$ c6 S6 E. g/ p* `
在网页配色中,还要切记一些误区:   * n7 I; h# c) r0 Y: F
/ \  F/ N+ |% e7 ?7 O# y" y: I0 R; I1.不要将所有颜色都用到,尽量控制在三种色彩以内。   ; U: y" B* N" s8 i
2.背景和前文的对比尽量要大,(绝对不要用花纹繁复的图案作背景),以便突出主要文字内容。
 楼主| gggds 发表于 2010-12-12 16: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还有些理论

色彩原理与色彩构成.rar

558.05 KB, 下载次数: 27

神父.邱仔 发表于 2010-12-12 19: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顶总版。。这些资料对设计很有用。感谢了。
f317105181 发表于 2011-2-16 18: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斑竹的好贴,文字太多了,我复制下来慢慢看!
bluexin007 发表于 2011-2-22 16: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总版
danlanyu 发表于 2011-4-25 09: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图文

Copyright   ©2015-2016  展示网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凡尚展览     ( 粤ICP备1406597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