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基础

[复制链接]
查看: 1265|回复: 9
gggds 发表于 2010-11-2 14: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色彩构成基础! T: W3 l6 E7 p8 x$ t% i
Interaction of Colour" B, \6 n4 ?+ Z0 Z! v* F" |
目  录; |) I+ N6 m* E0 j& @1 u
第1章 色彩原理与色彩构成        6$ c/ r) @/ ^3 `/ C! o& z
第1.1节 色彩构成的定义及物理属性        6) f5 Q, w' x4 d  v$ @
1.1.1 色彩构成的定义        6
9 q) ~& ^- B# G/ h1.1.2 色彩的物理性质        6
7 P6 O" k6 O4 i* l1 _, f" L0 P1 ?; h3 F1.1.2.1 光与色        6
$ q: i% t( h( w) T1.1.2.2 物体色、环境色、光源色与固有色        78 ~' T8 F2 F$ O6 R
第1.2节 色的特性与分类        7
$ Y: h% {3 ]% a9 J# T$ J' O/ \1.2.1 色的分类        8
! V  u; G+ P1 \% O, R% P1.2.1.1 无彩色系:        86 f# A2 G: }1 d" \
1.2.1.2 有彩色系:        8
4 Q$ \. s0 y0 B$ h0 q( ~0 x8 \1.2.2 色彩的基本特征        8& H' o: n4 I+ R2 j% R. ]  B, p
1.2.2.1 色相(Hue)        88 l8 m  C; x$ K- B( M' E- a8 S4 o
1.2.2.2 纯度(彩度、饱和度)(Chroma)        80 O2 A9 t7 O3 o/ D3 X6 N
1.2.2.3 明度 (Value)        8
+ |% U/ K; D: L第1.3节 色的混合        9
) i) |; j0 T0 m0 j* K$ t  W+ y* b1.3.1 原色理论        9( z6 J- ?+ G, f; ^
1.3.2 混色理论        10
6 n* r" e/ d! f5 t0 `1.3.2.1 加色法混合        10
$ a, x* y; I* W3 s7 Q1.3.2.2 减色法混合        102 q7 O1 L! H  ^( @4 D' L
1.3.2.3 色彩中性混合的规律:        11' ~6 ]( i: |" `; W+ _
第2章 色立体与视觉的生理理论        12  d# X, U, W/ j9 d
第2.1节 色立体        124 g6 A7 u# n9 _+ }# @( T1 n. M; g
第2.2节 色彩的生理理论        12
$ x6 n8 u$ a: E  s. w( h2.2.1 色彩的视觉适应        12/ j  A& w4 {1 \7 \
2.2.1.1 距离适应        120 v  X6 K$ \+ g; m  ~5 X5 {) d1 u
2.2.1.2 明暗适应        12
% T7 P9 L5 U2 y& V4 q2.2.1.3 颜色适应        12
) D; U& U7 m3 a% A/ q  t7 T9 |2.2.1.4 色的恒常性        13  D% q: t! f$ U
2.2.2 错觉与幻觉        135 W" M3 X* B, r& @) K$ S
2.2.2.1 形的错觉与幻觉        13( Z" u' W7 n' v* P2 x
2.2.2.2 色的错觉与幻觉        13
6 U+ B5 W' A" U第3章 以色相变化(对比)为主的色构知识        15* ^" g9 {( [6 E
第3.1节 三原色对比        15
" |% ~; J3 I. H/ R' \! d第3.2节 邻近色相对比        15
) S* s/ [0 Q( S' w- {4 F5 m( @4 [第3.3节 类似色相对比        15
4 D3 s2 M! z, ~第3.4节 中差色相对比        15; O! Y$ g; h0 O) q: x. y
第3.5节 对比色相对比        16
2 h# \0 d* f& S第3.6节 互补色相对比        16
* N& ?+ i9 ], V第3.7节 作业:        16
9 V0 L3 p. o7 [& J; O3 C1 {第4章 以明度对比为主的色构知识        18
: C7 D4 y. c  h2 x/ N第4.1节 明度        18
( Z  ?8 `  w2 D" V- {$ X4.1.1 高长调——积极、明快、强烈、醒目        198 Y; g: D9 `0 G! ]2 ^" |) a
4.1.2 高短调——淡雅、温和、淡雅之美,象征女性        19
+ F$ u' q' ~" P# q4.1.3 中长调——明快、有利、阳刚之美象征男性        19
! N3 y/ d; b" x4.1.4 中高短调——丰富、含蓄具有层次感        19
/ Y0 X6 q9 [# T9 v) l* m, h  ~% N  j4.1.5 中低短调——模糊、厚重具有神秘感        196 w9 x7 ^) z9 `- M
4.1.6 中短调——沉着、含糊、暧昧        19" C0 i% Q/ \+ z) p, r3 ?
4.1.7 低长调——强烈、明快、威严和沉重感        19
4 O: F# x4 A! s; ?4.1.8 低短调——沉闷、忧郁缺乏生气        197 f6 x3 E; k+ _8 d! j7 i
第4.2节 作业:        19( R9 Y0 F9 L1 C
第5章 以纯?对比为主的色构知识        206 w/ S1 F8 L8 a) A% O
第5.1节 同一纯度构成        20
1 I9 \* i$ S+ T, v; r# Z第5.2节 邻近纯度构成        204 t" N8 y4 n+ P- Q
第5.3节 类似纯度构成        20
# A+ c& f7 H! Y5 ~) [* h第5.4节 对比纯度构成        20
5 f) K, m! L; D4 r/ o2 O! u0 [3 e第5.5节 综合构成        21& Z1 P# q5 M/ o! j
第5.6节 作业:        21
6 |; m4 U+ x  P) `3 q+ z第6章 色彩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23
1 k) x" a! g! x第6.1节 色彩的均衡        23
6 [% Z6 Q# |0 O1 q+ g( l1 m- g第6.2节 色彩的呼应        23
, ?; m% B) @0 n* X/ z% D! F6.2.1 局部呼应        23) s8 j6 {: F; \. N0 u5 k
6.2.2 色彩的全面呼应        247 c% c! P0 V- h$ N7 \: W  b, G
第6.3节 色彩的主从        24- E4 a7 q& S/ {% E
第6.4节 色彩的层次        24
$ U2 \- c$ O0 v5 i& p5 c8 G第6.5节 点缀色        25. f6 O- d' w. X/ D: N$ C: r
第6.6节 色彩的衬托        25
( g6 Z0 G4 b5 Z; n3 W  W) ?6.6.1 明暗衬托        25
. c' l; r* c. N" W6.6.2 冷暖衬托        251 X8 H6 D' [3 N3 U- M4 S& d8 S
6.6.3 灰艳衬托        25
* ?% A  L5 |& y+ }: G. q$ a/ s$ S' E6.6.4 繁简衬托        26
2 M4 b* X, d# \2 |$ j% V第7章 以冷暖关系为主的色构知识及其它色彩的对比关系        27% u: M/ w, x6 w6 Y
第7.1节 冷暖感觉        27
8 Z  R! \, j1 O7.1.1 色彩的冷暖感        27
  V5 h, R5 x: k" \4 k7.1.2 在同一色相中,明度的变化也会引起冷暖倾向的变化        27
. B0 L% W; D! V5 S3 A7.1.3 我们可以从冷暖区域彩色示意图小总结出以下几点:        277 i) y+ @+ c/ `) _
第7.2节 亮调与暗调        281 D4 u0 v: C  M' Y: B; z4 ?
第7.3节 纯调与浊调的调性表达        28' L  U1 i- T, V1 w
第7.4节 其他对比        283 R' i# I- b& a, u
7.4.1 面积与色彩对比        29; ?  T9 W3 x$ K
7.4.2 形状与色彩对比        29
, U$ p- r  T; O' s& O第7.5节 距离与色彩对比        31
& h* X& O3 g) @# {# q4 h第7.6节 数量与色彩对比        314 B& l+ q3 d3 |% a1 p+ o; ]7 Y
第7.7节 虚实对比        31+ W0 C) O" E7 j% I- x
第7.8节 作业:        329 X& o. R0 I1 }  X# l5 }
第8章 色彩的象征性与联想性及色彩情感的心理构成训练        33
3 ^7 V" U- E* Z% ?& G/ o. i第8.1节 中国的色彩观分类:        33% B3 h8 }" j2 u3 U
第8.2节 悠久的色彩文化        33$ o1 }+ J. ^( y9 V
第8.3节 中国古代的五色体系和美学思想        33
# @# m. O+ r# \; ~& M/ {  ^. P8.3.1 儒家色彩观        34  {1 n! s( |1 A$ u
8.3.2 道家色彩观        343 ]/ W$ S  _2 @# m
第8.4节 西方近现代画派的思想观        36" D* a: s* |: f; v) f& `& v
8.4.1 印象派画家的色彩观        36! T, G* y5 M; O; x2 n
8.4.2 新印象主义        36
, q* b/ [! L3 L, d* Y8.4.3 分离派画家的色彩观        37
' i. N5 J5 `% S/ t8.4.4 现代派画家的色彩观        37
5 x* n% a. G) Y1 J: b8.4.4.1 蒙德里安        38
5 P, G; f  s+ \8.4.4.2 康定斯基        38& x2 L% G' [( [
8.4.4.3 马蒂斯        38
' y: P+ m, [* @% f8.4.4.4 毕加索        39/ c0 ^7 L' v6 M# y# x0 h
第8.5节 共同的色彩心理反应        39
3 }' n* I* l# z4 ^" ^8.5.1 色彩的冷暖感        39
* A' {7 q% C; a2 V% y9 [7 ]" w. e8.5.2 色彩的轻重感        39
) ]) x. u, @0 R0 M: F* v% Z- f8.5.3 色彩的强弱感        40
  @6 ?5 z  B4 I! Y  T( S8.5.4 色彩的软硬感        40+ f4 ?# `7 U) f' K/ d& ]
8.5.5 色彩的明快与忧郁感。        40
  k; z: c7 F$ t7 n. |+ `8.5.6 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        40
, y, i7 L4 v3 w$ Q4 K8.5.7 色彩的华丽与朴素感        417 H! Z# F, L6 T( l& s1 n1 I
第9章 色彩的性格与表现力        41
3 B5 t# J  n4 J6 W第9.1节 色彩的移情与暗示        41  C% w  s& H7 O8 q% K8 ~
9.1.1 色彩的音乐感        41
% O; b5 R8 }& h8 W9.1.2 色彩的味觉感        42, Q+ k8 b2 c% J4 f0 A/ I$ o
9.1.3 其它        42
$ P+ d% a! g" w, O7 N& B1 g: M; [2 L第9.2节 色彩的性格        42
3 g. P4 |" h$ h0 |; V9 n9.2.1 红色的性格与表现        43* [0 U: a0 J3 @  F/ r+ i+ \
9.2.2 黄色的性格与表现        43
. N  C0 O* t+ ^/ L% [- O9.2.3 蓝色的性格与表现        44
9 {( I) V+ h; N7 D. T2 }9.2.4 橙色的性格与表现        44
5 O" Y+ w4 V: {' f9.2.5 绿色的性格与表现        454 e5 y% j+ z- b3 x7 w! E; V9 ^6 q" g
9.2.6 紫色的性格与表现        462 {3 G" m, w5 {# Q2 m
9.2.7 黑色的性格与表现        46
5 ~& i, P: V1 z8 z5 M2 p/ f9.2.8 白色的性格与表现        472 E* }7 ?' A! ^# Z
9.2.9 灰色的性格与表现        47
" N+ r5 H: w  `9.2.10 金属色的性格与表现        47
  ~! a. \$ h) ^第9.3节 信息与色彩        48
6 ?$ l; R& V) r( [( d, V第9.4节 作业:        49; B1 y. o: \( D; U7 B
第10章 色彩肌理、采集重构练习        50
: t& D! J  l- Z/ j2 y3 }; b: `第10.1节 来自自然色彩的灵感启示        50
, U" n2 n' o0 U2 Q第10.2节 来自传统艺术色彩的启示        509 J/ X" e7 ~+ Z+ ~6 g# U+ T' k
第10.3节 来自其它艺术色彩的启示        50
1 ^, z1 C  w3 V第10.4节 色构在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515 p$ S, l" W8 d1 o( z! X4 g  G
第10.5节 作业:        51
 楼主| gggds 发表于 2010-11-2 14: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13 {6 I, ]- {, ?0 e6 p' R" x
第1章 色彩原理与色彩构成( a, o  X1 H* v& W8 T
第1.1节 色彩构成的定义及物理属性' M$ ~3 ^. O. I7 N8 {  X
1.1.1 色彩构成的定义3 ^" V. o, S/ r% ]- x) T
色彩作为视觉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正常生活。美妙的自然色彩,刺激和感染着人的视觉和情感,陶冶着人的情操,提供给人们丰富的视觉空间。
! L* Z# F5 b* J& {2 v我们认识色彩基本上有以下途径:2 T$ y) p4 I$ {+ [, I  C
1、日常生活的接触(各类色彩环境、场所、物品、人物、自然景色等)。
6 D8 r) D4 y- j- a' }' T2、对色彩的科学研究,色彩设计的研究,色彩体系理论研究及色彩资料的收集、研制和创新。
8 _5 n7 w% B( f6 ~3、艺术门类对色彩的艺术性表现。如造型艺术、电影戏剧艺术等,对色彩进行艺术形式美的、融入艺术家个人情感和艺术造诣的个性化表现。# M# H  l9 T: g" t9 S9 {0 [' E
实践是先于理论的,多观察、多体验、多搜集是认识色彩的前提。看一部经典的电影名著,读一本精美的美术画册,观摩一次高水平的设计或美术作品展览,欣赏一场好的歌舞戏剧或音乐会,也许是你可以在特定的时空里集中欣赏、玩味和揣摩艺术家们如何在他们的作品重运用色彩的绝佳机会了。
% ^" E4 a% _( J/ q色彩构成的定义:在色彩方面,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的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色彩规律去组合各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新的、理想的色彩效果,这种对色彩的创造过程,称为色彩构成。% @0 o) M1 N$ r9 J3 M
1.1.2 色彩的物理性质; H3 [2 j! z" Z9 _  _* ]6 W
1.1.2.1 光与色- G+ o. C; V& U: q. M
没有光便没有色彩感觉,人们凭借光才能看见物体的形状和色彩,从而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就没有视觉活动,也就无所谓色彩了。) V3 t' t  N1 F5 l
在整个电磁波的范围内,不是所有的光都有色彩感觉,只有波长在380-780nm(纳米)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这段波长的光在物理学上常叫做可见光谱或光谱色。
, z9 q) S; `% ^: Q      
# w- E" Y% B, c& q2 y1.1.2.2 物体色、环境色、光源色与固有色
. }5 D' P' d6 `物体色-具有最基本的两种表现形式:物体表面反射 光所呈现的颜色叫表面色;透过透明物体的光所呈现的颜色叫透明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B. R0 ^* J' L" j" h
当白光照射到物体上时,它的一部分被物体表面反射,另一部分被物体吸收,剩下的透过物体穿过来。对于不透明物体,即不透光的物体,& _0 ?' P' S' V* r' s2 w" j
它们的颜色取决于不同波长的色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如果物体几乎5 |0 Q7 H; X! @) @# i
能反射所有色光,那么这个物体看上去是白色的,如果这个物体能吸
  H. l" z6 }) \# C' A+ r  [* p/ K收几乎所有的色光,那么这个物体看上去是黑的。0 {5 J# s% p# p7 x, g/ ?! R  r5 Q+ V
环境色:某一物体反射出一种色光又反射到其它物体上的颜色。一般来说,物体受环境色影响,在背光部分以及两种不同物体相接近或相接触部分最为明显。
* ?/ [7 M1 S  I环境色的反光量与环境物体的材质肌理有关,表面光滑明亮的玻璃、陶瓷、金属器皿类物体,反光量大,其对周围物体色彩的影响也大,反之,表面粗糙的物体,其反光量小,对周围物体的影响也小。
% q! D  ^  K2 O, \: ^* H# J光源色:所有物体的色彩都是在光源照射下产生的。相同的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呈现不同的色彩,白纸能反射各种光线,在白光的照耀下,白纸呈白色,在红光的照耀下,白纸呈红色,在绿光的照耀下呈绿色,可见不同的光源必然对物体产生影响。$ ^" Z. S' Q/ m3 d+ N
除了光源色本身的性质外,其光亮强度也会对照射物体产生影响,强光下物体显得明亮浅淡;弱光下问题会变得模糊灰暗;只有在中等光线强度下,物体的本来面目才清晰可见。
. T# p$ H6 k: z# \+ ^9 b% i人们习惯于把白色阳光下物体呈现的色彩效果总和称之为物体的“固有色”。许多人误认为“固有色”是物体固定不变的颜色,这种提法固然是不科学的,但是物体固有的物理属性却不会因光源色的改变而改变 。总之,光的作用与物体的特性是构成物体色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5 }6 U# b. [: u$ p9 B第1.2节 色的特性与分类5 L3 M8 s' [1 H
1.2.1 色的分类0 O2 e4 D2 j1 c  }3 `
1.2.1.1 无彩色系:
# Z% {! y3 ]" l) [& ^0 a8 Z指白色、黑色和由白色黑色调和形成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纯白与纯黑的物体,,颜料中的纯白(锌白、铅白)只能接近纯白,煤黑也只能是接近纯黑。
5 \  q4 X) h' b! w8 @2 B1 U1.2.1.2 有彩色系:1 _7 }2 J: a  o3 h) x4 f1 B
彩色是指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色调都属于有彩色系。 4 H+ A- ?6 @8 v
1.2.2 色彩的基本特征
. D( ^& A8 E2 v7 [0 R, q: d% d有彩色系的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色相、纯度(也称彩度、饱和度)、明度。在色彩学上也称为色彩的三大要素或色彩的三属性。
# @6 h: a$ d# k; w1.2.2.1 色相(Hue)  $ {4 ^- E4 v' e* C; n" t
色相是有彩色的最大特征。所谓色相是指能够比较确切地表示某种颜色色别的名称,如橘黄、柠檬黄、钴蓝、群青、翠绿等。5 }3 T. \' i4 c) s9 y6 n
1.2.2.2 纯度(彩度、饱和度)(Chroma)% S$ V% @2 [. I, x$ b% g
色彩的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它表示颜色中所含有色成分的比例。含有色成分的比例越高,则色彩的纯度越高,反之含有色成分的比例越小,纯度越低。所以单色光是最纯的颜色。当一种颜色掺入黑、白或别的颜色时,纯度就会发生?化。当掺入的颜色达到很大的比例时,在眼睛看来,原来的颜色便失去本来的色彩,成为掺合的颜色了。
( B  C6 G) A% [# e) S0 i6 G2 Q1.2.2.3 明度 (Value)
- l* b: |* m3 _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各种有色物体由于其反射光量的区别而产生颜色的明暗强弱。任何色彩均有其明暗关系,它是色彩关系的骨架,而且有其自身的美学价值和表现魅力(素描、黑白照片、黑白电影等),没有明暗关系的构成,色彩会失去份量而显得苍白无力,只有介入明度变化的色彩才能展现出色彩的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层次变化。$ \: M0 I, m+ w! p1 X
无彩色中,最高明度为白色,最低明度为黑色,灰色居中。人眼最大明度辨别力为近200个等级层次,普通明度标准定在9级左右。
: D9 r$ h: b  h2 C9 o色彩的明度有三种情况:# i7 ]. u" P2 I( E2 J% t8 g
一是同一色相不同明度。同一颜色在强光下显得特别明亮,弱光照射下显得灰暗模糊;
9 l) _$ u9 Q0 e1 a: d: D' T二是同一颜色加黑或加白后也能产生不同明度的层次。
* N& f3 O3 x' V- f+ G. S% w1 [三是各种颜色的不同明度。每一种纯色都有起相应的明度,黄色明度最高,蓝紫色的明度最低,红绿为中间明度。9 J$ n$ p% b2 U: y
色彩的明度变化往往会影响到纯度的改变。
 楼主| gggds 发表于 2010-11-2 14: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1-1
; ~+ U- W4 P7 x) F第1.3节 色的混合, ]& E) \# d6 d! i0 {( q% V

+ B1 S" n4 ^9 |0 X' e6 O) {人们对色料(颜料、染料)的混合比较容易认识,黄色与红色混合可得到橙色,黄色与青色混合可得到绿色。但是对于色光的混合就比较难理解,特别是初学者,往往将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混淆起来,其实,色料的混合与色光的混合以及色彩远距离空间混合的效果各自不同,混合规律也不一样。* C) |; }# i; n
在色彩科学理论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现,同一种色彩,(除了单一光谱外)可以用不同波长的光混合产生,所有的颜色都可以由几个基本的色混合而成,从而奠定了三原色的理论基础。色的混合理论由三原色原理、加色法混合、减色法混合和中性混合理论组成。
, g4 ^% j4 |+ y+ H6 }! C
( @( b' F0 P% P/ |# ?, t6 p3 f: B1.3.1 原色理论; k3 l* L' Q+ e' a7 u3 Y
三原色(三基色)   
- g0 k- l: k2 R1 C所谓三原色,就是指这三种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它色可由这三种色按一定的比例配合出来,色彩学上称这三个独立的色为三原色。7 ~: j: _5 i' @/ c8 [1 X
在我们心目中三原色即为红、黄、蓝,而实际上经过长期的科学实验,直到十九世纪,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色光的原色和颜料的原色机器混合规律是不同的。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将色彩标准化,正式确认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蓝紫色),颜料的三原色为红(品红)、黄(柠檬黄)、蓝(湖蓝),色光混合变亮最后产生白光,称为加色法混合;颜料混合后变暗最后产生黑色,称为减色法混合。
  k' b  d$ a! g
6 s% `% H) u6 |/ W1.3.2 混色理论
  L1 d( C; R* I/ C8 u& f& J1.3.2.1 加色法混合
: u+ ]0 B0 ?# u3 i  国际照明委员会规定:9 W* Z- m- a$ J! d( N9 x! |4 m
   红、绿、蓝三原色的标准波长为:
* \8 w0 Z. s2 I$ X. j) J& X   700nm,546.1nm,435.8nm。& @# v0 M2 X8 v) h+ J
   从加色法混色图中可以得出:  
6 {" u- {) R- q6 w' F   红光+绿光=黄光
# d( y/ j4 S" k7 @3 \   红光+蓝光=品红光
& v7 H5 g6 M& J- R) F- s0 }& [" J   蓝光+绿光=青光$ Y' c( O: t5 c, U' @
   红光+绿光+蓝光=白光' t0 G# k  U7 w% T4 l5 e, @1 ]3 `
   一切色光都可以由三原色光按一定比例进行加法混合得到
7 z" i; H# {, b- W' C3 u  k4 D1.3.2.2 减色法混合
% c7 A' }4 P* p: `, O6 M印染的染料、绘画的颜料、印刷的油墨等色料的混合或透明色的重叠都属于减色混合,因为物体表面具有吸收和反射光的作用,而吸收既是减色的过程。& W0 A$ Q, \, B8 v/ {, @  G1 X; [
从理论上讲,品红、黄、青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得到所有色彩。品红、黄、青三原色在色彩学上称第一次色;把两种不同的原色相混称为第二次色,也称间色;将间色与原色相混或间色与间色相混称为第三次色,也称复色。(原色与黑或灰相混合也得到复色)
8 b7 n% i' M( }; a/ S) O在实际应用中,仅用三原色调配一切颜色往往很难办到,因为目前生产的颜料三原色纯度有时很低,导致混色的范围就缩小了。
. r, p8 c, j& o1 E+ M& \( S
0 E, E+ r+ f) R, K& w+ H& ^6 r# q  c播种者——凡.高  d6 O+ i9 c. U- I: C$ P

) Y  G. s: k2 ?* v9 o0 \8 p" b9 ?在绘画艺术中,不同颜色的笔触交织在画面上,会产生生动的画面效果。印象主义大师莫奈(他利用这一色彩规律去表现大自然中阳光的绚丽与空气的颤动,他并不是把一块颜色调好后涂在画面上,而是合理地用多种色并置的笔触去表达所需的色调,因此莫奈的风景画中具有闪动、迷人的色彩效果),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以及后期印象主义画家凡高,都采用了这种混色的原理,用强烈的色彩、有力的碎笔触,完成了许多伟大的作品。* K1 D$ B+ j+ t. k- w
朝阳下的围田 ——凡.高) f( u7 [2 v# M. n! V
粉红色的云—保尔.西涅克
: e2 r, X0 H7 _7 B9 x# U8 \
7 y# g2 o' p+ _1.3.2.3 色彩中性混合的规律:' N2 q3 N% p0 d4 A
1、凡互为补色关系的色彩按一定比例中性混合,可以得到无彩色系的灰和有彩色系的含灰色,如红与绿相混合,可得到灰、红灰或者绿灰。
$ n" F% e2 a4 i$ }. D1 L; B9 i2、非互补色的色彩中性混合时,产生中间色,如不同比例的红与黄混合时产生红橙、橙、橙红。, o  T. ~9 G5 g
3、彩色系与非彩色系相混合时,也产生中间色,如红与白色按不同比例混合时,可得到不同明度的浅红。
6 f: A8 i* S0 y4、色彩中性混合时所产生的新色,其明度相当于所混合色的平均明度。
 楼主| gggds 发表于 2010-11-2 14: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2, J3 {8 G. D+ s" Y
第2章 色立体与视觉的生理理论
6 o, ^  B' f- Y3 ~第2.1节 色立体! m' F1 n3 j- l7 `  n
牛顿色环% a1 \" B! C9 ~. d9 o) d. q
牛顿将太阳光分解以后产生的红、橙、黄、绿、青、蓝、紫光带头尾相接,形成一个圆环形并定名为色环,以后人们称为牛顿色环。牛顿色环为后来的表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有发展成10色相环、12色相环、24色相环、100色相环等。
; j. i- u2 w. @6 y& t0 W$ p
( ?& O$ O8 A3 U第2.2节 色彩的生理理论) N* _8 Q5 B6 U! }! |& S+ n' O+ _0 Q
色彩的千变万化是通过人的视觉生理上的不同反映感知出来的视觉印象。人的眼睛不是绝对完美无缺的(如盲点) ,它有本身的生理局限性,由于人在观看物体的时候会因视觉功能的局限性而产生一些视知觉的生理现象。
& b5 ]7 W4 l# ]5 B9 ~, g$ L5 @8 Q2.2.1 色彩的视觉适应; M. |* W. b) t, F
2.2.1.1 距离适应
) Q2 v+ e9 [1 ~; M人的眼睛能够识别一定距离内的形状与色彩,这主要是基于视觉生理机制具有一定的调节远近距离的适应功能,也就是说具备一定的视觉生理功能。(眼球中的晶状体可以通过自身的曲率调节)
) ]! b1 G5 U8 f1 ^1 O: ?2.2.1.2 明暗适应
6 r8 F! `0 ~  o2 j& N9 s明适应是视网膜对光刺激的敏感度降低的结果,暗适应是视网膜对光刺激的敏感度升高的结果。' @8 e% s7 \: `. U1 Z, ~# B
2.2.1.3 颜色适应! k2 b$ g8 F: |" Q) ]( @
人眼在颜色的刺激作用下引起颜色视觉变化称为颜色适应。
* F" u; `; m# c' `2.2.1.4 色的恒常性  t7 R: q2 v' [" `2 i
指人们头脑和记忆中对体验过的事物所形成的色彩印象与色彩知觉度的联系。3 w& C/ {) d7 e1 w0 [* ~1 {
' ?- P# l) S* I
2.2.2 错觉与幻觉
% `. C% a9 Z/ i- l9 ]$ f, i; h产生错觉和幻觉的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有关。错觉有视错觉、听错觉、嗅错觉、味错觉、运动错觉与时间错觉等。在多种错觉中,以视错觉最为明显,视错觉又可分为形错觉和色错觉。
) f7 X; ?! X! t" r( h  Z2.2.2.1 形的错觉与幻觉- i9 @5 E" ^/ G; B. z7 [
如距离长短的错觉、面积大小的错觉等。; p8 f, i) o3 R7 K9 \, H1 x
2.2.2.2 色的错觉与幻觉
" X$ b  u% l  J3 r- L1 p) f% G视觉后像(视觉残像)
5 U( d' W$ o4 ?; u当外界物体的视觉刺激作用停止后,在眼睛视网膜上的影像感觉不会立即消失,这种视觉现象叫做视觉后像。- D5 o0 r3 S8 n  z" k5 t6 B
同时对比; b& }3 `4 ?1 t- R3 n2 L
色彩的同时对比是由于眼睛同时受到不同色彩的刺激时,色彩感觉会发生互相排斥的现象,结果使相邻之色都带有相邻之色的补色光。' A8 E, d) v) c2 U9 L6 y
同时对比的规律:9 g5 P: `( x( |5 W
1、亮色与暗色相邻,亮色更亮,暗色更暗;灰与艳并置,灰色更灰,颜色更艳。冷暖也是同样结果。) b3 ]- @4 M3 b7 C- R& K# ~% Y
2、不同色相邻,都倾向于把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
' ]  Z4 _2 M3 L4 n+ D7 I3、补色相邻,由于对比作用,各色都增加了补色光,色彩艳度也同时增加。
/ S) l( U5 }2 H7 N; ^2 r: R4、同时对比效果随着纯度的增加而增加,相邻之处边缘部分最为明显。色彩的同时对比,在交界处更为明显,这种现象又称为边缘对比。
( g" ^" f0 O2 K6 x7 |补色对比、补色组合,由于相互之残像在对方色彩上的重合,使得各自色彩纯度在视觉是有了更大的提高,从而显得更加鲜艳夺目。" }% h4 l# A% f4 \8 y- s! w: ?
5 [2 @9 R7 ]' m" B0 ]
色彩的膨胀与收缩感. S+ ~# h) r8 t" a! |5 f
色彩的膨胀、收缩感与波长和明度有关。
% ?! O7 i& N7 A0 a; n波长长的暖色具有膨胀感,波长短的冷色具有收缩感,因为波长长的暖色影像似乎焦距不准确,因此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影像模糊不清,具有扩散性。波长短的冷色就比较清晰,具有收缩性。
/ j  o5 t- A5 r3 n/ R" q) |5 [明度高的光亮物体看起来就觉得比实物大一些(有光圈围绕着)。3 D  I4 D$ T4 F6 e

- ?+ y3 @3 y* v0 d& h; x' w色彩的前进与后退感: W# ?" j$ R" G7 `/ s
暖色前进与冷色后退的性质构成了绘画透视的又一条基本规律。5 j0 _" w) d6 P- s5 o
色彩的前进后退感除了与波长有关外,还与色彩的对比有关,对比度强的色彩具有前进感,对比度弱的色彩具有后退感,膨胀的色彩具有前进感,收缩的色彩具有后退感,明快的色彩具有前进感,暧昧的色彩具有后退感;高纯度的色彩具有前进感,低纯度的色彩具有后退感。
, ?2 [) @9 k( N6 j2 z2 h. w$ s7 d3 d9 U& U' R
色彩的同化- r* Q, L% R0 Z' ]
当某一色被其他色包围时,如果被包围的色彩在色相、明度方面与包围色太接近,或者两者面积对比十分悬殊,被包围的颜色面积很小,那么,被包围之色就会被吃掉,这种色彩现象就叫做色彩的同化。
: q; E+ A3 t8 Q, @色彩的同化与距离有关;与光的强度与明度对比有关;与色与色之间的面积大小及分布状况有关。
 楼主| gggds 发表于 2010-11-2 14: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37 C. w: w$ m5 H- L( z
第3章 以色相变化(对比)为主的色构知识% {3 G' Z& X, ?6 ^. B# _" R) P" n
任何配色,都离不开色彩的三个基本属性,色相、明度、纯度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为了强化系统的色彩构成训练,因此将训练的内容分解为以色相变化为基础的构成、以明度变化为基础的构成、以纯度变化为基础的构成和综合构成几大部分。
) S2 d8 n3 g, D( E   因色彩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对比称色相对比。
# ~0 Q2 P$ L, K9 l, z, D第3.1节  三原色对比4 D, Y. E- ?/ j5 H9 d
    红、黄、蓝三色为三原色,橙、绿、紫三色为三间色。' N) g4 q# H* F7 y7 [6 s& ]
    原色与间色颜色纯度高,对比鲜明,视觉冲击力强。
3 K$ b8 c1 c7 ~, @. Z% s2 e世界著名电脑公司大多拉丁字或单色的标志,而苹果公司正是由其五彩的标志及有趣味的图形标榜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Y) z5 @6 Q- @7 v0 ]
第3.2节 邻近色相对比
# J, b+ p8 z! K色相环上任意一色的相邻色为邻近色,邻近色色相差很小,色彩对比非常微弱,接近于同一色相的搭配,如黄与微绿黄、黄与微橙黄。虽然色彩调和,但画面配色单调,必须借助明度和纯度的变化或者点缀少量对比色来增加变化。(色彩在色相环的间隔在30度以内)
  m0 l: s# v5 @6 p' i/ t第3.3节  类似色相对比8 Y& _8 V, _; C! A2 ^
24色相环上间隔在30度——60度以内的色组配合。如黄与绿味黄,黄与黄味绿。类似色的色相差比邻近色稍大,但仍保持着色彩上的绝对统一性,主色调倾向明确,又富有一定的变化,是较为常用的色彩构成的方法。如果适当的变化其明度和纯度或点缀少量的对比色,就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 j! c: z' a. [! \5 S* c$ L6 i! A$ B

$ r2 O" d9 L, n2 M8 k) r第3.4节 中差色相对比1 K- P9 V5 D- l! e0 V
24色相环上间隔在60度——120度之间的色彩配合,如黄与绿,黄与绿味青,黄与青味绿,青与紫、青与微红紫、青与红味紫、青与紫味红等。中差色构成是富有变化又不失调和的配色,也是较为常用的构成方法。
9 h# x. h. b  Q/ n以纯色为主体的配色,为招揽顾客的特价大甩卖的贱货市场上,常用原色的红加黄配色。这种贱货市场必须营造一种便宜热闹的气氛,所以不宜使用素雅的色彩。
0 `4 e" n2 i) h" l6 H画面上还加上了黑、白及另一种浊色,使明度、纯度差更加层次丰富,创造了一种拳击般的强烈夺目的效果。/ e$ I6 a5 \4 a2 ~
源房地产     壮壮食品         元老网球俱乐部3 \1 ^# `5 f' P2 C- g1 s
: b( P" m6 \4 m/ u6 R! m# K
第3.5节 对比色相对比! B$ h4 {- y5 @4 g9 t8 U
24色相环上间隔120度以上165度以内的色组配合。如黄与红、黄与紫味红、黄与红味紫。对比色构成的色彩对比强烈而醒目,在视觉艺术中具有冲击力,但往往难以取得调和,一般应变化其明度和纯度,或者采用强化主调,调整面积比例来协调色彩的对比关系。; s; O+ Z) \% v  h7 u+ F* P
高纯度的对比色与大提琴造型的结合,强烈而鲜明地传达了海报的主题。% F' x3 {. J$ p+ J7 ~" R
YY酒吧(日本)                美国棒球组织
7 y+ C! B( }7 G0 J0 v) r韩国-广岛和平组织(韩国)    密克罗尼西亚州航空公司(美国)
  F# r$ l& Q" G+ Y. Z
! i# E' O3 V! A1 ]* p3 ~# |1 D第3.6节 互补色相对比% x4 E+ \5 I' g( C, \) F
色环上间隔180度右的色组配合。黄与青味紫,黄与紫、黄与微红紫等色组构成。互补色相构成,色彩对比极为强烈,醒目而突出,在色彩的视觉生理上有平衡的满足感,另一方面又会产生粗俗生硬、动荡不安的消极作用。由于对比极端,必须采取综合调整色彩的明度、纯度以及面积比例关系,或者借助无彩色的缓冲协调等方式来达到色调的和谐统一。/ c  j4 N0 `% M4 E+ x

3 ]. v& x& `: m5 L0 j凡高——拉.伯休斯
) x' {6 |/ p! D/ z9 M" a凡高——婴孩马歇尔.罗林3 K- X/ e+ {  e7 k
凡高——凯米尔.罗林- J8 a5 A8 `6 l: z9 [( b- D0 i
蓝色与黄色的互补运用起到了突出主题的陪衬作用
2 `; E8 D& m- A$ l为了标榜亲和、现代,该银行不仅以“西红柿”作为名称及图形,而且以红绿的对比来表现活泼、趣味
2 G; c" W& s& x& v联邦快递(美国 )      
2 V8 L0 \, g9 `: }Fox公司(美国)         6 v, t& L- v6 T" I/ s
Detroit Tigers
; m' x$ |, w5 |& q2 p7 [, T! @  ~3 B% }& ]. ^( O3 |
第3.7节 作业:5 `+ u9 Y! y# g$ h+ s: H' d( o
选取一组具有系列性的画面作为表达媒介,分别以三原色或间色对比、邻近色相对比、类似色相对比、中差色相对比、对比色相对比、互补色相对比完成六张边长为8cm的正方形的画面,最后装裱在一张黑或白的大卡纸上。
0 l! I% L: I" d5 I要求:色彩准确,对比正确,画面清晰工整、画面之间有系列感。
 楼主| gggds 发表于 2010-11-2 14: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4
  e) L$ l7 M2 ^% F) l第4章 以明度对比为主的色构知识
6 I/ Y) k( r% D) p; r第4.1节 明度
8 \# ]# u: }3 M; T  m  @指色彩的明暗或深浅程度,也称“光度”。它是一切色彩的共同属性,任何色彩都可以还原为明度性质而被理解为类似素描效果的图形,并作为色彩构成的层次与空间依托,有的色彩学家称之为“色彩的骨骼”。
) T: B* R# o" f9 m" L7 x( R% ]明度产生的三种情况:9 E& i4 q$ g  P0 D
1、同一色彩因光源的强弱和投射角度的不同而造成明度强弱的差异。% y9 b0 B: @( D7 `1 P8 M
2、同一色相因混入不同比例的黑、白、灰或其它色相而形成不同的明度变化。(本课主要内容点)
, p: j% ~! S' m( T4 P3、在同等光源下,各种不同色相之间的明度变化。(如黄至蓝紫的不同明度)
/ n6 y/ \2 }: f  s( g( F" D- x' q9 o& e
任意选择一个色分别混合黑或白制作9级明度系列的色标。以深色系l~3级为主调的称低明度基调;以中色系4-5级为主调的称中明基调;以浅色系7—9级为主调的称高明度基调。9 R5 V. B( @3 @7 j& L- r$ d# Y
如果再根据明度对比的强弱可分成三种调子:相差3级以内的弱对比为短调;相差4-5级的中对比为中调;相差6级以上的强对比为长调。
, j, W0 X0 l' A( u  n, W" y如果运用以上低调、中调、 高调和短调、中调、长调6个因素进行组合,可构成许多基于明度基调的配色。组合后的第一字表示明度的基调,第二字表示明度对比的程度,如:高长调是表示高明度基调、明度强对比的配色;低短调是表示低明度基调、明度弱对比的配色。+ Z/ O' |+ i) I* s
7 p7 M: R% R/ C1 H
不同明度基调的构成具有不同的情调与个性
0 N& ]3 l- a3 B/ A- Q) o. H! K4.1.1 高长调——积极、明快、强烈、醒目
! [8 b- U; @' r3 i4.1.2 高短调——淡雅、温和、淡雅之美,象征女性
8 s% Z% O: K) L, O4.1.3 中长调——明快、有利、阳刚之美象征男性
' P# _& k/ [  P3 k" \4.1.4 中高短调——丰富、含蓄具有层次感1 @# l# Q& {% D- N9 {, m
4.1.5 中低短调——模糊、厚重具有神秘感9 h" [% W9 c$ `5 A
4.1.6 中短调——沉着、含糊、暧昧
( K8 n4 m$ U' D6 V' R' w7 M4.1.7 低长调——强烈、明快、威严和沉重感/ N8 u" f' M9 H' ]: N$ @8 U" e
4.1.8 低短调——沉闷、忧郁缺乏生气
9 E$ B7 }0 D  J$ b5 V9 V短调是相当于在9级明度色标中,三级以内的色组配合。  n3 ^# k2 G" Q2 q3 N5 ^! p! i
中调是在9级明度色标中,间隔4级左右的色组配合。如黑与深灰、黑与中灰、深灰与浅灰等,属于中凋的色组构成。) P: z- s7 V( _
中调组合具有一定的层次感,也容易调和。如变化色相和纯度便可取得较为理想的配色。 - R3 V5 f" w- H; |
只运用明度对比的实例9 f: a3 L% |, M9 s% _
5 g* D! ^* l& t9 r$ S8 q7 Y9 U
第4.2节 作业:" g6 a1 t2 O( x  j2 v; i
从颜料中任取一纯色,分别混合黑或白制作9级明度系列的色标 ,选一组具有系列性的画面作为主题,分别绘制高长调、高短调、中长调、中短调、低长调、低短调六张边长为8cm的小画面,同时装裱在一张大卡纸上。6 d: B7 g# v/ y. k: n/ a9 Y
要求:色调明确,风格统一,画面精致。
 楼主| gggds 发表于 2010-11-2 14: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57 t* Q% Q3 f& l. s3 y  v* ?" w
第5章 以纯度对比为主的色构知识5 U* V8 u. g. ^0 W' V( ?9 j" r
不同纯度基调的构成具有不同的情调与个性:
* x1 y4 _( x; [低纯度基调——又称灰调,非常接近中性灰,色彩朦胧而暧昧,具有神秘感。5 U; h9 t4 H  u& ~. l
中纯度基调——又称含灰调,色彩温和柔软,典雅含蓄,具有亲和性。( F7 [7 |9 b8 @$ {7 @( w
高纯度基调——又称艳调,是纯色或稍带灰味的鲜艳色的配合,具有强烈、鲜明、华丽、个性化的特点。
3 I7 P+ Q( ^1 q1 g( a0 J第5.1节 同一纯度构成% ]# @; h/ @$ ^! v* l' L$ e
同一纯度构成不存在纯度差的对比。在孟赛尔色立体中,与中心轴平行直线上的系列均为同纯度系列。同一纯度并同一色相的色组(实际是同种色不同明度的色组)配合非常容易取得协调,但是同一纯度的不同色相的色组配合就不一定容易协调。) W' H/ Z# H* f/ a$ V0 V& l7 S
如果是同一高纯度的对比色组或互补色组配合,非但不容易取得调和,甚至还会因同时对比的作用,反而加强了对比关系。只有当对比色或互补色同时降低纯度时,才能减弱其对比关系从而趋于协调。7 X% l4 ?( n& ^* N4 j- r% t
第5.2节 邻近纯度构成. Q) |0 j1 o. M- m3 ?: ~
邻近纯度构成是相当于10级纯度色标(以中性灰纯度为0,纯色的纯度为9)中,两个邻近的色组配合,是纯度对比非常微弱的配合。与同一纯度构成相似,邻近纯度构成虽然容易调和,但缺少变化,非常暧昧,因此必须注意色相和明度的变化。1 _  J, p. F' X, o
第5.3节 类似纯度构成
& \* H* u  |1 F! n  o类似纯度构成是相当于10级纯度色标中,间隔距离4级左右的色组配合。它虽然较同一纯度和邻近纯度构成富于变化,但是由于在色彩构成中,一般同一色以同一、邻近、类似纯度变化为基础的构成,其视觉力度都很低,因此应用范围也受到一定限制) ~' V9 |! S6 d, Z. |* Q
第5.4节 对比纯度构成- U4 D3 x* }( f
对比纯度构成是相当于10级纯度色标中,间隔6级以上的色组配合,是低纯度色与高纯度色的配合,其中以纯色与无彩色黑、白、灰的对比最为强烈。色彩趋于明快,容易协调,因此,是常用的配色方法之一。# H- F' H3 X; T8 b5 C
纯色与无彩色黑、白、灰为极限纯度对比。
5 {0 Y. X& x# B' h. s7 v7 ?  ?- d
' L4 V; a3 S7 U高纯度基调邻近纯度对比
: S2 M& |. ?: l& u( F中纯度基调同一纯度对比
4 ]7 l% U. n" \: {6 z低纯度基调同一纯度4 L+ I4 ]. H" t
低纯度中明度基调邻近纯度对比( l  k0 \# L; F& J# z
低纯度中高明度基调邻近(同一)纯度对比
" C' R: v1 Q' l5 G) ]; ]6 M- ^: m低纯度中明度基调类似纯度对比# c& ~# x  Q7 @0 |: c5 ^8 Q
中纯度基调类似纯度对比
2 N6 K/ H8 g# r' u0 j& v; @! `高纯度基调邻近纯度对比
3 K7 }0 d, R5 ]& j9 W, l高纯度基调类似纯度对比+ H5 _% a* i5 i
低纯度低明度基调类似纯度对比$ ~# Y0 K$ E2 I6 z+ I* e
对比纯度构成——纯色与无彩色的组合构成& u, i# c* k( [# Q4 P/ h& X
高纯度基调对比5 ~. _. o; \% w) x
高纯度基调
1 Q7 k( l  Q* P. K& j  W# BICPS组织(日本)    学校(日本)服装公司        健康组织(荷兰)淡黄与灰色的搭配用以表现安宁与健康
0 [1 S, E- n! _9 {) o运用以上几个因素进行组合可构成许多基于纯度基调的配色,但是,因为色彩纯度对比的力量大大低于色相对比和明度对比,如三级纯度差只相当于一级明度差的知觉度,特别是同色相、同明度、纯度弱对比的配色,容易造成含混不清,过分暖昧,应通过色相和明度的变化或增加对比的点缀色,以增强色彩对比效果。" t: n7 h" L$ e+ `. r0 u# W: m
第5.5节 综合构成
6 s9 F0 F& h6 p8 a0 M/ R色彩的色相、明度三个因素中,有两个因素同一(或类似),则可得到非常统一的调和;有一个因素同一(或类似)而其他因素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则可得到生动的有变化的调和;如果三个都缺少共性,则难以取得调和。
: {/ T* [+ s1 [$ E: k, o* G, y* q4 |/ u
第5.6节 作业:
1 u6 k9 s% [* X) E0 n7 j1、从颜料中任取一纯色,选一组具有系列性的画面作为主题,分别与高明度灰、中明度灰、低明度灰绘制成3张边长为8cm的小画面。(要求纯色面积小于灰色面积)3 o* i8 _; j, J. J
2、从颜料中任取一纯色,(可以取同一色也可以另换一纯色),再选择一明度接近的中性灰色,分别与灰色组成高纯度基调对比、中纯度基调对比、低纯度基调对比三张边长为8cm的小画面。(要求纯色面积大于灰色面积)8 n  J& E) U9 [  g& A* i& P
要求:色调明确,每一组风格统一,画面精致。    装裱在一张大卡纸上。
 楼主| gggds 发表于 2010-11-2 14: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6
0 K0 x! B! B0 ^: `0 \0 A第6章 色彩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2 |; p+ c: Z6 e3 d( I6 B/ m
6 j7 _0 ^2 S# e8 K色彩构成,狭义就是色彩的布局。色彩艺术设计要求各种色彩在空间位置上必须是有机的组合,它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有秩序、有节奏地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呼应,从而构成和谐的色彩整体。现就其构成的基本法则阐述如下。
+ W# O: p1 E# _/ T* ?) Z第6.1节 色彩的均衡
" _) E9 v& ]2 o2 }9 ^1 w) W! o- [均衡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之一,各种色块的份量将会在人们审美意识中的垂直轴线两边起作用。色彩以中轴线为基准,如果左右两侧的份量不能取得平衡,那么,在人的视觉心理中将会产生不安定感。色彩的均衡,其原理与力学上的杠杆原理颇有相似之处。在色彩构图时, 色块的布局应该以画面中心为支点和基准向左右、上下或对角线关系作力量相当的配置。
* M4 e7 R" n% ^6 s* M1 B8 x# P/ a色彩构图的均衡并不一定是各种色彩所占据的量,包括面积、明度、纯度、强弱的配置绝对平均布局(对称纹样例外),而是依据画面的构成取得色彩总体感觉上的均衡。在色彩构图中,色彩的物理平衡和心理平衡的原理是建立在视觉经验的基础之上的。5 Y- G4 s* H9 V+ o
不同位置、形状、性质的色块给人的重量感是不尽相同的。形象完整明确,外轮廓整齐划一的规则的色块比形象模糊不清、外轮廓不规则的色块重量感大。$ S2 u( O5 z- h; k
人物和动物的重量感大于交通工具和建筑物,而交通工具的重量感又大于建筑物,即运动的物体的重量感大于静止的物体。深暗、鲜艳、对比强烈和偏暖的色调感觉较重,淡淡、模糊、对比较弱和偏冷的色调感觉偏轻。此外,重量的感觉与位置经营有关,位于构图中心或接近中心的色块,其结构重量小于远离中心或偏离中心的色块;位于构图上方或右方的色块要比位于构图下方或左方的色块感觉上重;向心色块要比离心色块感觉重。3 ?; x7 [9 O3 j+ N5 ^
均衡构图形式既保持了对称形构图的稳定感,又不失灵活,可谓灵活中又具秩序的平稳。
7 w& x1 Y3 r( `; i3 R第6.2节 色彩的呼应
/ y- X$ K$ \: N" J任何色块在布局时都不应孤立出现,它需要同种或同类色块在上、下、前后、左右诸方面彼此互相呼应。色彩呼应的方法有两种:6 {' |  R. u; V* C/ R
6.2.1 局部呼应
" t. u+ i: r2 e$ m同种色经某种形式(如大小、疏密、聚散)反复出现时,则能产生色彩布局的节奏韵律感。  ' E; ]2 j, ?0 ?* k: \
6.2.2 色彩的全面呼应5 n9 t7 v4 t- [- d9 n% }
色彩的全面呼应的方法是使各种色彩混合同一种色素,从而产生内在的联系,这是构成主色调的重要方法。
7 q) |# Y5 U3 G, u“水红银红配大红(各色中都含有红的成分);葵黄广绿配石青(各色中都含有青的成分);藕荷青莲配酱紫(各色中都含有莲的成分);玉白古月配宝蓝(各色中都含有蓝的成分);密黄秋香配古铜(各色中都含有黄的成分)。
, |1 A0 d5 h: m. }8 Z/ w9 ?0 Y! G2 C4 p7 A3 i. |7 j, }/ w5 b
《至上主义》——俄国  马列维其: n8 y7 H! _' m; P1 n: @% q2 P- h

$ T, }7 S, T7 N* A9 `5 F% J8 V; g, ]
第6.3节 色彩的主从9 Y/ Q9 X' y+ n( ]9 S" C7 ^2 R
主色和宾色之间的关系是主从关系。各色配合应根据画面内容分出宾主,所谓“五彩彰施,必有主色,它色附之”。
  l  R  }* J( D主色的面积不一定最大(主色并不等于主色调),可是它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主色一般使用在重要的主体部分,一般应配以对比的鲜艳之色,以加强感染力,从而形成画面的高潮,吸引观者。% t0 K/ r( w4 J% W( ]% d" F
色彩的宾主关系是相对而言的,没有宾色也就无所谓主色,主色的力量依靠宾色烘托而产生。
& ~$ h0 f5 q/ l1 {3 t7 t# N* i8 W0 _同时,某一色块是否成为主色还与布局有关,接近于画面中心位置,即视觉中心部位的色块容易构成主色。) @4 C2 x- _1 A! A* g
宾色从属于主色。色相的选用,明暗灰艳的处理都必须根据主色有所节制,反复推敲,做到恰到好处,宾主协调,相得益彰,避免喧宾夺主。  
% p$ c" B9 u0 J4 a/ n2 y( b1 Y7 r' F; I7 ~# W
第6.4节 色彩的层次                        
& r& {3 b. m3 R2 R0 d3 T2 U* E( V色彩的层次与色彩的前进、后退感觉有关。在色彩的生理理论中已作过分析:暖色、纯色、亮色、大面积色一般具有前进感;冷色和灰色、暗色、小面积色一般具有后退感。 但这也并不是绝对的,色彩的相互衬托关系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如:在黑地上的任何明亮色都会有前进感,可是在白纸上的任何深暗色彩也会有前进感;红底上的黄色具有前进感,但是如果扩大黄色变成背景时,红色又具有前进感。因此色彩的构成关系直接影响色彩的层次感。 , y  Z/ ?# J4 ]+ L8 W1 T
色彩的层次表现主要依靠明度对比。所谓“层次”从一定意义上讲即“明暗也”。 ) u9 j+ P3 v' g
要表现色彩的层次感必须遵循自然色彩明暗变化的规律,只有当色彩建立深、中、浅或浅、中、深的明暗渐变关系时才能构成层次。色彩中黑色明度最低,白色明度最高,它们常常被用来衬托和加强色彩的层次。4 S3 v$ c9 U9 H2 Z. d
" ?& v+ U" L( ~. z4 ]1 \) z
第6.5节 点缀色' X0 }$ d. W& }7 I5 c' n  z- r) F
点缀是面积对比的一种形式。点缀色在色彩构成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谓画龙点睛的“点睛” 指出了点缀色布局位置要恰当,不点在眼睛之上,就会变成画蛇添足;“点睛”还表明点缀色在面积上也要恰到好处,面积太大则使统一的色调遭到破坏,面积太小则容易被周围的色彩所同化而不能起到作用。点缀之色都具有醒目、活跃的特点,有经验的配色师总是十分慎重、十分珍惜地将最鲜明、最生动的色彩用到最关键的地方,让点缀之色真正起到“画龙点睛” 的作用。
- e3 A, I% Y, ^1 \$ R8 y2 f# t4 l0 ]' Q/ `2 m% _7 ^( V% O
第6.6节 色彩的衬托% M* i9 b8 z4 o3 L2 Z& n
色彩的衬托是指图色与底色(或背景色)的关系。3 y+ V& R" B! K3 T! P# q$ o: y
衬托依赖于面积对比,没有面积对比就谈不上衬托。衬托主要有下列形式:
% t& ^( U1 `2 R: d6.6.1 明暗衬托 + p2 C. g+ x' t" i
用较大部分的亮色(或暗色)把较小部分的暗色(或亮色)包围起来。如浅色地配深色图,深色地配浅色图。
9 K5 c& Z8 C: w1 D) Q# B6.6.2 冷暖衬托 3 C, l, @  H9 [5 e  k, B2 f3 J
用较大部分的冷色(或暖色)把较小部分的暖色(或冷色)包围起来。如冷地色上配暖色图,暖地色上配冷色图的配色。3 w/ D; B) y0 D0 S
6.6.3 灰艳衬托 1 @" `2 u: R; S( M, g
用较大部分的灰色(或艳色)把较小部分的艳色(或灰色)包围起来。如灰色地上配鲜艳的图,在鲜艳的地色上配灰色图的配色。" y5 ^' O, j6 X  d
6.6.4 繁简衬托
4 M6 {- S2 m0 i2 b# _$ r  T7 O% K* {* ~单纯的地色上配以小面积的多彩纹样,或以多彩的背景上配单纯的纹样称之为色彩的繁简衬托。   q% N2 y+ V2 S* S" P
以上四种色彩衬托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根据设计的要求综合运用。
 楼主| gggds 发表于 2010-11-2 14: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7
, m; m' [$ A" q( i( z/ o7 ?' {$ ~第7章 以冷暖关系为主的色构知识及其它色彩的对比关系
/ @+ D4 N7 R% F) i
8 l2 _! z3 u8 I) c第7.1节 冷暖感觉
$ o7 y" d% u- t4 h' G2 @" n4 z并非为肌肤的温度感觉,而是如前所述,主要是人的一种心理反应,它与人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是联想的结果。   i7 v* @- c+ C# a6 ~3 d
7.1.1 色彩的冷暖感, ^$ y: M% Q* ^2 e: U; s& f: o
主要由色相决定,红/橙/黄为暖色系;青绿/青/蓝为冷色系;绿/紫为中性色系,不同色相的冷暖以含有红橙和青蓝比例而定。  u7 u3 R# i8 p$ R' t+ L6 \# v
7.1.2 在同一色相中,明度的变化也会引起冷暖倾向的变化
/ F2 A- U5 V1 b( U2 w6 Q$ K凡掺和白而提高明度者色性趋向冷,凡掺和黑降低明度者色性趋暖。( I0 M* ?6 }% ?/ X- z. _
色彩的冷暖性质不是绝对的,它往往与色性的倾向有关,同为暖色系,偏青光者相对倾向于冷,偏红光者则相对倾向于暖;同为冷色系偏青光者相对倾向于冷,偏红光者则相对倾向于暖,因此色彩的冷暖感觉常常由偏离基本色的倾向色所决定。
; d+ G4 H% _, @5 ^( V2 |) ?色彩的冷暖对比在色彩艺术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伊顿认为冷暖可以用一些相对应的术语来表示:
/ @/ }% E$ q1 ?1 i6 Q& e冷色:透明、镇静、阴影、稀薄、空气感、遥远、轻的、潮湿。
) V) K3 Z3 g% ^! O暖色:不透明、刺激、日光、浓密、土质感、近傍、重的、干燥;
, X' t2 ?# J+ b* y, E冷暧对比色在色相坏上的两端,冷极色蓝、暖极色橙,红、黄为暖色,红紫、黄绿为中性微暖色,青紫、蓝绿为中性微冷色。- c% w2 [+ G" L0 z
7.1.3 我们可以从冷暖区域彩色示意图小总结出以下几点:
2 J" b+ T9 _5 N2 o2 Y+ c1、冷暖的极色对比为冷暖感觉的最强对比。: X: U( Q8 f4 @; a$ B
2、冷极色与暖色的对比,暖极色与冷色的对比为冷暖的强对比。
7 I8 \1 W4 `$ [, B% M" B3、暖极色、暖色与中性微冷色;冷极色、冷色与中性微暖色的对比为中等对比。, P/ |7 s6 `3 w" O
4、极与暖色、冷极与冷色、暖色与中性微暖色、冷色与中性微冷色的对比为弱对比。
2 y0 o' G" M2 n. L6 o* A( ?  a如果介入了明度、纯度的变化,色彩的冷暖也会随之变化。色彩的冷暖对比影响远近空间距离关系。因此,运用冷色在心理上具有后退收缩感、暖色具有前进扩张的视觉规律来加强画面的深度是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
3 e9 T/ c- E& o& c7 R% e; n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不仅可以增强远近距离感,而且可以加强色彩的艺术感染力。色彩的明暗对比虽然能强化素描层次,但是易于单调乏味,如果同时采用冷暖转换,冷暖调节画法,那么色彩效果就会更显得生动活泼。  
8 c! ~, I4 f2 E$ ]/ k+ G2 E& `# b+ _: Z, V. e
第7.2节 亮调与暗调" _( A8 W: i/ R  L! `
这类色调的应用,一是以无彩色系为主调色,二是有彩色与无彩色的对比色调,三是有彩色系的色调。
1 r- E6 @8 N% |# w5 t, O3 ~$ m明度可以组织成不同对比效果的色调,如亮调和暗调的配置,以亮调为主,配以少量的暗色,可呈现明快、爽朗、对比鲜明的色彩效果。0 Q) w  R1 q+ `/ h+ J
色相感强纯度高的色调介入少量的含灰色可形成鲜亮的、活泼的效果,又不失稳重和安定。6 Y  x& ^( A6 A+ t! n
纯色相与暗色调也形成一种厚重强烈、有力度、艳丽、华贵、辉煌的色彩效果。
8 r! ]$ J& J! A1 _' m3 j8 F% l如果以纯黑白色与纯色调组合配置,可以衬托出纯色的鲜艳,又不失明快且对比强烈的视觉效应。
: ]' N7 }/ K( q' o0 `6 s亮调与暗调或灰调,均需在面积对比上占绝对优势,形成视觉上明显强烈的印象。2 B8 f& N/ z  l3 ]* ?# V
# n& L1 w, y$ C, a) F
第7.3节 纯调与浊调的调性表达* u  d9 t5 H( d
纯度是影响色彩感情效应的主要因素。
: }1 s! f4 \# T/ Y7 l0 z4 d纯调与浊调的调性表达  q( Z5 C3 k% [  t$ g, l. Y
不同纯度的调性表达
* t! {8 g2 b1 `& O# \0 t3 X纯调与浊调并置的调性表达2 H! _8 p& F9 W. |) k

/ u9 `& Q+ y" @8 R# v; }0 X7 J6 o5 @第7.4节 其他对比
! d9 A' Y$ p) J) w, H4 C" x! Z; {& `* {, G7.4.1 面积与色彩对比* ~$ n; [* ?4 P& D' E
色彩对比中,面积的变化对对比的影响至关重要,一个色彩是否能形成主色、主调,它在整个色彩区域与其他色面积的比例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当一种色彩或这种色彩为主构成的色调在画面上占有最大面积时,画面的色调就随之形成。反之,要改变一幅作品的色调,基本手段就是改变色彩的占有面积。8 m$ R5 `3 c  n+ x# I
我们可以这样说,各种色彩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变化和差别引起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方面的对比为面积对比。
2 r# n7 f0 \  }* K# K9 w色彩面积对比实际上是数量上的多与少、大与小的结构比例的对比。色彩构图时有时感觉某色太跳,而另一色则力量不够,难以在视觉上引起注意,这样除了改变色相、纯度、明度外,对色彩所占据的面积上引化就至关重要了。
( f' S- Y4 s# B$ c# j' `+ \而暖色具有膨胀感,看起来会比实际面积大,冷色具有收缩感,看起来会比实际面积小。在微调时应该注意形状与色彩对比。
  ?7 A! G8 P+ x
" B; J. F! V+ T& J$ |) r' C' U  l, k7.4.2 形状与色彩对比
8 T5 B. ~0 P; u. j. J在心理学上,把由一种感觉引起的另一种感觉叫作共感觉或副感觉。色彩的副感觉之一就是色彩的形状。伊顿认为红、黄、蓝三原色恰好与正方形、正三角形、正圆形符合。
& J( Q" r4 y  {: A# m) v正方形象征着物体的稳定与重量,有一种实在感。红色饱满、浓郁的视觉特征符合正方形的安定、重量与充实,红色具有扩张感,正方形的四个内角就象指向四方的箭头一样,正方形同样具有扩张性。
% w+ h7 a0 j# q0 W* L正三角形在这三个形体中明显地消瘦、锐利、分量最轻、富有刺激性。黄色的特征是明亮醒目、锐利快速,在三原色中黄色最富有刺激性。   
( `- h2 b; H  Z+ j圆在所以形状中最为详和。使人感到轻快、流畅、漂浮并且没有紧张感。兰色使人想到天空、大海、空气和水,这与轻快流畅、轻松漂浮的圆形相吻合。3 q- ?1 g7 B% u& [
康定斯基把运动感与色彩联系起来,黄色象征离心、青色象征向心、红色象征稳定。另外,康定斯基还把线与色彩相联系,黑代表水平线、白代表垂直线,对角线为绿色、红色或灰色,任意直线与黄色、蓝色相对应。角度与色彩的对应关系为:30度对应黄色,60度对应橙色,90度对应红色,120度对应紫色,150度对应蓝色,180度对应黑色。从对应的色彩看,这些角度与伊顿的形色对应关系有相近的地方,如30度的黄色与三角形相似,60度的橙色与梯形相似,90度的红色与正方形相近。
  `7 R5 u  A) V5 T) L康定斯基把颜色与几何形联系起来,是基于对线与面基本性格的理解,对色彩的独到见解。他说;“黑为死的符号,白为生的象征,前者平躺,后者站立。黑代表水平线,白代表垂直线。他认为,这些关系并不是作为完全相等价值来理解,而是作为内心的对应理解的。
) |/ j1 M( t! _2 \% I, k: S# X
' I  ~5 V- g  Y- i3 x9 y此外,日本色彩学家冢(zhong)田氏对色彩与形状之间的相互情感对应关系进行研究与实验,他选择孟塞尔色环的10个主要色相的纯色:红、橙、黄、黄绿、绿、蓝绿、蓝、青紫、紫、紫红,形状选择了正三角形、正方形、菱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六边形、扇形、半圆形、椭圆形、圆形10种几何形," _6 O: P+ ~2 Q* B  |
前提是:先看过颜色和形状,然后给10个形容词的限定,对其进行色与形的分别对号,它们是:冷暖、干湿、软硬、锐钝、强弱、收扩、轻重、质朴华丽、高尚低劣、愉快忧郁。
, k1 o5 [0 S( e  f& ?  b结果是:- n3 l" z8 D1 L) N9 U8 }6 [( g
圆——非常愉快、暖、软、湿、扩大、高尚。
: Y; o  ^0 ]2 e半圆——暖、湿、钝。3 ^" d: b$ ?5 b. L& Y& h' i3 t
扇形——锐、冷、轻、华丽。
& P8 Y& H2 b; \7 J* a6 U& n正三角形——冷、锐、硬、干、强、收缩、轻、华丽。
6 j  |/ e% m! @. K9 Y2 G等腰梯形——重、硬、质朴。" U1 X8 g7 u- w( z
正方形——硬、强、质朴、高尚、愉快。! b  |; M+ Z/ a2 x0 a0 l
长方形——冷、干、硬、强。
% d& A# Z( {! w5 `5 m正六边形——无特别感受。; e3 {7 L7 W0 L4 R' M
椭圆形——暖、钝、软、愉快、湿、扩大。
6 O2 b* s0 ]8 j3 O+ I! m8 Z( v# @菱形——硬、锐、冷、干、收缩、质朴。
5 T. S1 R- O" o/ B) Z以上可以看出,一般以直线组合成的正方形类,所对应的色彩感比较稳重、硬、质朴、男性化;曲线组合成的圆形、椭圆形等曲线形,一般有柔、轻、轻快、华丽等色彩意味;形与色的对应关系既有一定的规律性,也有许多的特殊性。人们对色彩与形态的感受有共性也有个性,每个人都应自己亲自试一试,对于理解色彩的各种特性和视觉心理效应是有一定的启示的。
) E! L& Z/ }$ K1 B1 z3 r6 G形与色原是无法分离的统一体。色彩的形状共感觉并不显而易见,然特定色彩同相应形状之间的对等关系包含着一种类似因素,它会微妙地作用于人的视觉、轻轻地移动着形与色的平衡法码。据此原理,有时候在各种色彩面积、分布、比例不变,距离、位置与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一下色彩的形状也可以使之加强或减弱。
5 }& ^( i0 {7 s, [2 w3 c7 t
+ Z5 m* f! x6 n& h6 m9 T$ g; Y& v  ^: Z4 Z, }0 `/ l. G7 a
第7.5节 距离与色彩对比
! P7 F9 Z9 {6 e$ W8 \1 y距离与色彩对比的关系最易为人们简单地理解为两色并置,距离远对比弱,距离近对比强。显然,凡邻近色并且距离越近就越有亲和力。对比色并置,距离近会产生一种相互排斥的力,距离增加后,两色之间的排斥力得以施放,关系得到缓和,对比在改为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更易为人们接受。同类色等距离的重复,同类色有秩序的重复能构成节奏感。% H2 E- v: n! g2 n+ P" }

- v/ J* ^4 Q  R8 K第7.6节 数量与色彩对比
# e& R% ]0 q4 g6 d3 \数量对色彩对比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 v& A1 Y1 }: C% h) S& D7 ]
一为同一画面上究竟有多少种色彩、明度、纯度等出现;8 F# I; f; c3 I+ J9 t* ~& `
二为同一色彩有多少类形体出现;& o( ~& Z6 J9 d$ X- m8 f4 i
三为同一色彩、同类形体有多少数量。 / a1 G( Z6 r2 r/ Q2 H6 o
在同一画面中,不管有多少种色彩出现,主色调不应该失落,不管画面活跃着多少种对比,主要的对比关系——色彩对比的关系不能轻易淹灭。 ' K+ h% \3 d) l( n: F; `
数量认识的误区是认为色彩越丰富越好,越复杂越好,结构越交错越好,其实设计表达犹如语言表达,婆婆妈妈式的闲言碎语即便终于表达出意思了也会令人生厌。- q& Q+ N( {3 [8 n! X
, U% F6 U* H4 p- Z1 I/ }$ i
第7.7节 虚实对比# i+ {: r+ S2 E- q- U3 s
所谓虚实相生就是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重点描写与轻描淡写相结合的方法。实者就是有形的、具体的、鲜明的、突出的,虚者就是空白的、模糊的、分散的、灰暗的、隐藏的。虚实关系处理得当,画面意境深远,有画尽意不尽之妙。( R" _/ N  y# T) q- e
从色彩的知觉度(易见度)来看,较重的鲜明色是较实的,带灰性的明度较高的色是较虚的、隐伏的。偏青的冷色是后退的、较虚的,偏红的暖色是前进的、较实的。对比强的色调是较实的,对比弱的色调是较虚的。
6 o  l' S4 F0 B4 _7 f2 u( U4 Y
7 f2 T; k, c1 s. O无论是绘画艺术还是装饰艺术,其主体部分常常是充实具体的。为了突出主体,色彩一般应配以鲜明之色,使其醒目突出,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宾体部分因起陆村烘托作用,配色应有所节制,所谓露其要处而隐其全。
- z# ]  j% T' J4 [+ h- D4 |/ K; d2 Y  W从色彩构成来看,面积虽然小 能量极大的最精彩的最生动的部分是依靠周围色彩对比而起作用的。倘若面面俱到,其结果反而求全而不全,画面主体的生动性往往被掩盖和削弱了。, U8 C* j# C; D3 T6 p0 ?) @
第7.8节 作业:
, r: r; U' c9 G取任意画面, 进行6张调性变化的表达:
% [( o& I5 c6 w/ l8 u6 H1、冷调冷暖对比
% |5 w. _) k* B2、暖调冷暖对比0 V. I; J$ E" _$ q
3、纯调构成
. m8 s4 ^; \$ ~2 C4、浊调构成8 O5 N, I! y: b: I% k' h
5、明调构成* [9 |- K  y, X- ^( o
6、暗调构成. R- [- q0 m$ N$ ], m- ^
要求:冷暖调表达准确,颜色组合不少于4套,画面生动、整洁、精致。
 楼主| gggds 发表于 2010-11-2 15: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8
第8章 色彩的象征性与联想性及色彩情感的心理构成训练
3 o6 Y7 O/ H. q& j  中国的色彩艺术
4 s! ~+ V2 q% s& N) v第8.1节   中国的色彩观分类:4 F  Y: t  V# b" X2 ^. c
在中国古代色彩艺术的历史中,有两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一条宫廷士大夫的色彩艺术,一条是民间的色彩艺术,这是中国色彩艺术发展的两条主线。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色彩语言、品格和构成形式,还有着根本不同的色彩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观。5 }! w- Z1 S7 l- w, w/ ]) V7 m* X
第8.2节   悠久的色彩文化2 H6 J) W" U6 z$ t, X- z1 N# P" p
色彩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最早的色彩概念是黑、白、红三种颜色。我国新石器时代著名的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3000年)以彩陶为特征。到周秦时期,我国已形成以“玉帛”为中心的灿烂的色彩文化。《周礼•大宗伯》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淙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漳礼南方,以白晓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用各色各样的玉器来祭天地四方,祈求幸福,说明玉本身就是吉祥之物。古代人的色彩概念来源于实际。因此,以蓝色代表天,以黄色代表地,以青、赤、白、黑分别代表东、南、西、北,或春、夏、秋、冬是很自然的。后来又把青、赤、白、黑、黄五色与木火金水土五种物质联系起来,使色彩理论成为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  ?* K& ], y7 @) R3 z# A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图文

Copyright   ©2015-2016  展示网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凡尚展览     ( 粤ICP备1406597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