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5 皇城相府
5 [8 k/ }6 n9 V0 _
1 z3 h! }4 n% I% h5 q$ P! z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
& u0 R+ X: W6 l2 I) q6 ~. v3 b
4 C& ^! m- ?- n* K7 J地理环境1 i8 k0 M; V7 s6 T) u$ h: ?
! l" a9 y G' ~* b6 E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北留镇境内,东与河南省焦作市毗邻,南与古都洛阳接壤,西与山西省的临汾市、侯马市相交,北与山西省长治市紧连,目前亚洲最大的坑口火力发电站——阳城电厂近在咫尺,通讯网络覆盖全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晋阳高速公路擦肩而过,交通条件便利。. G9 Y1 Y* k# l8 h& n
* Q. X) S8 k( P皇城村居住着234户,680余口人家,耕种着480亩土地,全村总面积1.7平方公里。地下有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地上有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故里“皇城相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创办了煤炭开采,轻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多种产业。皇城相府2001年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新十大旅游景点之一。目前,皇城相府每日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7 `, G7 X O3 |) B5 T. E, D8 t1 M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巍然城堡,雉堞林立;旧院古宅,错落典雅。绮丽的自然风光同返朴的人文景致交相辉映,构成了皇城独具魅力的风采。2 ~0 N9 a1 k5 D% Z
3 P8 P+ }6 n- r9 [6 H& @! f1 ]皇城相府已成为太行山上一朵绚丽的奇葩,黄河流域一颗璀灿的明珠。
+ w. B% X4 ~0 z2 k/ Z( Y6 T }( Y8 w
2 @: O2 B0 f" P/ H- c& ], Z" F
6 p" y( V" z6 u
; n+ z# Z$ ?& j4 f4 \
: u4 q$ L' ]8 f1 N5 A6 |0 ANO.6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 J! C, }4 q( M U! m4 g5 G' Y
" i8 H. Q% |/ \% J" S8 N
建于1958年10月,196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9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该馆建立四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藏品,内涵丰富。现有文物,藏品2万余件,规模宠大,保存完好的庄园建筑群,及庄园遗存的大量实物和文献资料,加上独具特色的庄园陈列,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认识和研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文化建筑及中国四川军阀史、民俗学的重要场所和实物现场,是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断面。$ Z) f& c5 y' P1 l4 M$ T5 {
8 H6 @0 G) @" D/ o8 Y* \
1965年,在原庄园主刘文彩的收租现场,雕塑家们将中国的传统雕塑技法和西方的现代雕塑艺术结合起来,运用典型化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了中外闻名,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超级现实主义雕塑杰作《收租院》,对外展出后,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2 L( q y; s K: T$ `# d1 S s
/ R: c2 V' P; W- S$ @4 N
该馆内的川西民俗博物馆,新开的“小姐楼”等内容丰富多彩,建筑风格独特,是认识旧中国国情和民风民俗的重要场所。
4 u6 D8 H0 C7 G# g: U$ ?/ l" a; Q( O1 r+ q. P6 U
该馆馆藏文物2700多件,内有一级品15件,包括一套清代紫檀木镶大理石桌椅,其中8把坐椅通高108厘米、宽99厘米、坐深60厘米,嵌有各色宝珠27颗,四周有螺钿装饰的花草图形。
$ N9 K9 ]8 L0 l: }
) ^6 \/ d& u4 R% a6 Z0 s* I老庄园呈不规则多边形,四周由6米多高的风火砖墙围绕,7道大门耸立,大门两侧墙壁均有枪眼;内有27个天井,180余间房屋,3个花园。老公馆是刘文彩先后霸占23户农民的屋基和田地,于1932年营建起来的。刘文彩每撵走一户或几户农民就砌一堵墙,开一道门,修一座房屋。庄园内重墙夹巷,厚门铁锁,秘室复道,布局零乱,阴森恐怖,整座庄园宛若黑沉沉的迷宫建筑6 |$ L" M" s' h% x6 I
! {) o( L5 h7 l$ k! o p2 G
老公馆为主要展出区。基本陈列由序馆、雇工院、刘文彩生活现场、大型泥塑《收租院》4个相联系的部分组成。新公馆布置有川西民俗陈列。 * n! u, i. F) X
6 v7 v8 s- l8 L8 a' o
+ i* z- N+ {6 m$ ~# I0 |' x
9 X. J' y/ W* @
4 z- K% l( A. L" }8 o, O$ ENO.7 宏村% ~! s b4 B0 s% l6 G0 z9 N6 [
7 P/ a& P+ w- a: h8 E' N3 H. e地理位置:黟县东北部,距黟县县城11km/ l( ~8 b% B$ A5 f$ [
6 N1 M1 {- |: e% T# ~- R- a/ q. t
地理坐标:东经117°38′,北纬30°11′
. R' L2 j6 n% O+ C, l( w* h
& \. S+ B; F8 f d4 R8 t面积:9.17公顷(300多亩)0 I9 _4 _1 T+ U+ H3 ~: B
, H3 e& [' C* R9 B, K3 ]' X
宏村的选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专家评价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 V7 H1 ^; j, i8 A5 ^# H* [: E4 }8 z/ A7 ?( r6 w
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联合国专家称赞它为“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因为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有时云蒸霞蔚,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四周山色与粉墙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 H, c3 j0 N' s# R- I
5 c0 F ~5 n; P5 ^8 P
水在宏村的选址中作用重大。相传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后在歙县唐模、黟县奇墅湖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灾。后来汪氏举家迁到雷岗山下,最初建十三楼,取名弘村,取弘广发达之意。鉴于以往教训,宏村在规划时十分注重人工水系的安排,提高预防火灾的能力,后历经400余年、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明永乐年间宏村76世祖汪思齐请风水先生勘定环境,对建筑重新布局,宏村的设计、构造最终实现。
0 P: H. O4 a+ `( v
4 {' T# h, ^* L/ P7 h5 E在村落的科学布局中,水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个村落采用仿生学的“牛”形布局,以雷岗山为牛头,村口的两株古树为牛角,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蜿蜒的水圳为牛肠,民居建筑为牛身,四座古桥为牛脚,称作“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形状惟妙惟肖,整个村落就像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
. i% _4 g; L/ e2 `3 c; u
) h8 ~* ]8 z6 [+ \' z! g( R
1 J/ Q& S3 Q( z; t$ m& h5 m
: I4 U$ M& e5 O6 [+ G1 A* B8 m 1 ]& M: I& s# D+ ?) l# h5 c
NO.8 西递村& }: A! K! i- L* } Y' i
& t* h& ?% X1 u, O$ m2 j! m& F西递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 e2 g8 y1 g" {# t6 y8 q
/ x- B$ \3 b" M- i) ^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 l1 a! e# p4 e* ]& R( j) |% v! i e. w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坐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br /><br /><br /><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