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民居脊饰特征探析 http://www.zg-zs.com

[复制链接]
查看: 707|回复: 1
gggds 发表于 2010-7-18 16: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从实地考察、资料调研和图像分析入手,探究留存的凤凰民居脊饰形态的地域特征,挖掘其文化特质,为凤凰古城传统民居脊饰的保护和继承提供理论依据。指出凤凰古城是以汉文化为主,吸收了苗文化中神秘浪漫的成分,不愧是一座能代表多元民族文化融会互通的人文边城。
" a/ a0 y5 L) n  _9 C2 C1 J( I关键词:凤凰古城;脊饰;卷草纹;灰塑 http://www.zg-zs.com
+ J$ v  K% {( l7 ~4 v: E1 凤凰古城沱江镇及民居建筑型制概况! D% i( B, k3 t% L3 a
89002image001.jpg 7 D1 a& x! `& M% z( P
凤凰县名的由来,据《凤凰厅志》记载:"凤凰之名因山受",在《湖南省志》中亦有:"凤凰营,即凤凰山。在县治西50里"。从县境现已出土的文物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凤凰为"五溪苗蛮之地",属楚国疆域。[1](P.1)现县城所在地沱江镇则是因其坐落在美丽的沱江河畔而得名的。(见图1)沱江镇古称镇竿,自古即为湘西苗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明清时,为五寨司城,也是辰沅永靖兵备道和镇竿总兵的衙门驻地,是通往大西南的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2]现在遗留的城池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3],总面积14km2,古城区0.9km2。凤凰县城沱江镇是于2001年12月27日才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10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它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古镇中解放前修建的民宅约占大半。据专家统计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就有120栋之多[4],其主导建筑年代应为清代至民国时期。[5]
2 C" O/ Z! s! b4 D9 V  ~  z5 z关于凤凰古城的建筑人文,并非想象中的苗文化特色,可以从其城镇居民组成窥见一斑。虽然,据1957年统计:凤凰全县约有19.3万人口,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到54.6%以上。[1](P.13)但凤凰县城沱江镇的居民过去却是汉人远远多于苗人和土家族人。沈从文在《凤凰》里也写道"(小小山城)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各处的正规兵士却有七千。"其历史根源在于清代近一二百年内,沱江镇作为镇苗军政重地,都不许苗民在城区居住,凤凰城区存在的意义都在于防苗镇苗,苗民难于在城区立足。[6]因此在沈从文儿时凤凰古城的主要居民是汉人和部分满人是可信的。而苗民主要还是居住在深山中,凤凰境内的苗文化主要集中于凤凰西北山区的苗寨里,而在凤凰城中还是汉文化唱主角。当时统治苗疆的当地最高官员有江西籍、贵州籍等外地人,并有许多江西人在此经商致富,凤凰至今还有江西会馆的遗址--万寿宫注1。凤凰城在军事上易守难攻,自然成为高官眷属居家的大后方。于是沱江镇的民居建筑自然便溶入江西、贵州等当时主流徽派建筑的特点,并结合当地的经济情况,创造了一定的自己特色的湘西建筑,成为湘西及周边广大地区的建筑主导样式。7 Q* [0 r8 _6 M3 \) ~& b" Q5 V
古城内的民居建筑风格主要有两种:一是沿河岸采用了苗族、土家族的干栏式吊脚楼结构形式,二是沿街铺面及各街巷房屋主体以典型的汉族穿斗式和部分抬梁式木结构为主,山墙多采用具有徽派特征的马头墙风格。
: H, b( ]' L8 ?# k2 ]: E- I2 民居脊饰及组成2 |0 j3 |, f1 v; ~9 C
2.1 屋顶及脊饰
  x2 X. q2 s: K5 y在中国的古建筑里,不同的屋顶具有不同的寓意和功能。通常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类:庑殿、歇山、硬山、悬山、卷棚、攒尖等。宫殿及坛庙建筑多庑殿、歇山屋顶,而在民居建筑中以悬山和硬山为主,其中南方多悬山、北方多硬山。悬山和硬山的区别,简单地说,梁出山墙者叫悬山;梁不出山墙者称硬山。悬山防雨,硬山防风火。凤凰古城临沱江虹桥一侧吊脚楼屋顶形式以悬山为主,而文星街、东正街、中营街、十字街等民宅则以硬山封火墙形式居多。 89044image008.jpg
7 V7 a9 j0 n* d% ?6 C6 {+ w3 J1 y! @) ~
庑殿、歇山屋顶分别都有正脊、垂脊和戗脊之分,这些"脊"是指屋顶凸起的交接部位,由于其所处的位置不同故形态也有所不同。正脊为屋顶两坡相交的地方,而垂脊是与正脊在建筑顶部投影上垂直相交的屋脊,戗脊则为两个斜屋面的交接处。脊饰的最初功能是压住瓦片和屋脊收口的结构构件,是脊端节点的构造衍化,(见图2)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以装饰为主的构件,用以彰显屋主及建筑本体的身份和地位,因而脊饰能够最有效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建筑民俗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国脊饰造型古代是以图腾崇拜为基础,是儒道佛思想与世俗观念相结合的产物。脊饰构件历史发展路线大致为:汉代脊饰多塑鸟状(如凤凰),南北朝、辽、隋、唐做成鸱尾状,宋以后则为鸱吻,明、清鸱吻尾部外弯,兽身附雕小龙,背上出现剑把,名称改为螭吻或大吻。[7]这之后由于琉璃技术的普及,脊饰愈来愈多采多姿,千奇百怪。
; c* K; ?9 p/ q; `3 J% n' G凤凰古城建筑除了北门、东门城楼、大成殿等有正脊、垂脊和戗脊外,其他大多数民居只有正脊和垂脊之分。而且以封火墙上的垂脊脊饰最有特色,故在此文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凤凰古城民居垂脊脊饰。凤凰民居的垂脊脊饰一般以卷草或凤凰等造型来装饰,脊饰收尾均有较明显的起翘特征,赋予了山墙脊线以浪漫神秘的色彩。: B* c7 F, n& `
2.2 凤凰民居脊饰组成
; T. i, ?& j/ k/ G% C如上文所述,凤凰古城民居屋脊一般由正脊和垂脊组成,其中最出彩的是其封火墙上的垂脊装饰。由于凤凰古城位于沱江之畔、四面环山,在山墙上起翘的脊饰与当地自然环境十分融合协调,增添了古城优美连绵的天际线景观。现将其脊饰组成构件归纳如下:(见图3、4、5)3 t8 L( g( x. h* P
89158image010.jpg 89068image005.jpg 9 Y" b- z# E6 K! w" L! |
2.2.1 脊吻8 g6 i. }- x$ N4 a0 V& ^9 `  S; H
凤凰民居山墙一般高出屋面,顶端用砖做成人字形拔檐再砌直线条砖,呈锯齿状,其上施以黑色黛瓦注2,以叠瓦顺墙头垒砌作脊,一般在收头处起翘,做成泥塑的卷草或凤凰状。此山墙两端的反翘收头称为脊吻。5 H8 L/ |2 d- K1 h( j7 p+ q
2.2.2 牌头 www.dolcn.com
+ b/ Z8 ]* X: ~  ]; A/ q牌头也称作盘头,在垂脊脊吻下方,呈三角宝盖型。牌头因为斜出,而且居高(靠近脊吻部分),是处惹眼的地方,其上可置灰塑等装饰,灰塑多以植物花草为内容。牌头是墀头顶部收头符号,是墀头的头盖,在宽度上略大于墀头,起到了统帅的作用,而脊吻可看做是牌头上的独角饰。5 p6 d: b, X& T% a+ j; [& k: t
2.2.3 墀头
# l% }* m: @3 ]  O( i$ w# a封火山墙两端用砖块砌做阶梯状的突出檐挑,其砖阶上面的空地称为墀头。"墀"在《说文》中为:"墀,涂地也",后指台阶上面的空地,特指在上面粉饰的台阶。墀头位于山墙上端两边的转角处,为垂脊脊饰的重要躯干部分,其上为牌头(也有人将牌头的部位称墀头)、其下为下缄。考究人家用灰塑来修饰它,用白灰做个框,框内塑以国画形式的花鸟、山水和人物画,再以白色或彩色绘之。但凤凰脊饰除万名塔、朝阳宫有彩塑之外,多为素色灰塑。7 ^7 b. U) e/ t0 S2 E! c
2.2.4 下缄/ n6 ~1 `8 ~9 t! p% ~5 ^
下缄位于墀头台阶檐挑下,一般多为卷草纹饰收口,以白灰塑在山墙檐挑旁。从造型语义上来说有头便有尾,在视觉上起到了很好的句号作用。其脊吻用卷草纹而最后檐挑下的收尾也用此符号呼应,令人感觉完整且有机。0 a7 V; |/ r5 K( Q1 R, _; a- t
89259image013.jpg 3 G- k. R% S0 ~) w! d6 m* u: s
3 凤凰民居脊饰特征0 X# X. W+ {# [: n
3.1 封火墙形式多样但脊饰统一# G5 d1 d/ M# y4 t* x" X% C
民间建筑形态是功能物化的状态和表现。封火墙的产生主要源自于防火目的,为了防止火灾自下而上地顺着柱子向上蔓延,刚开始是在可燃的木质墙壁、构件上涂抹灰泥,以此来提高木质构件的防火性能,后来才出现了把木柱砌于砖墙之内的立贴式(即穿斗式)山墙--封火墙。特别是民居聚落,以家为单位,以围墙相连建造封火墙,能十分有效地防范火患。湘西凤凰古城民居封火墙形式多样,受江西、四川、贵州等封火墙型制的交叉影响,这与其地理位置以及多民族、多地域人员杂居有关。凤凰的封火墙有以下几种形式:"马鞍墙"、"马头墙"(立面为"两级三山"如熊希龄故居、沈从文故居)、"牌坊墙"(立面为"三级五山"如万寿宫、城隍庙)、"拉弓墙"(俗称"猫拱背",如朝阳宫、田家祠堂)和"人字形"(如天王庙),这些称呼都是以形取名。(见图6)封火墙不仅能防火而且具有抗风暴的功能,因为决定屋顶安全的不是水平推力和屋面正压,而是屋面向上的吸力(负压)的大小。负压对瓦片等小块材料铺砌的屋面危害最大,屋顶的破坏,一般是从负压揭瓦开始的。[8]故此,封火墙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抵御向上的风力。0 \3 Q# _& z" V1 k" E
尽管凤凰古城封火墙几乎汇聚了中国境内已有的样式,但其脊饰却是较为统一的,也就是基本上为清一色的卷草和凤凰型制。9 y! \( I- z+ Z, S( v1 @
89316image017.jpg
0 [+ v: v4 Y# F6 E, X& z$ I3 Q3.2 墀头多以白色灰塑装饰少施重彩3 l# N' b  u: B' P% P, _3 t
在中国民居建筑脊饰中用的较多的是灰塑和剪黏注3。灰塑是用石灰或水泥为原材料做成的灰糕,然后加上色彩,在屋脊上进行描绘或塑造,形成一种朴实的浮雕装饰效果的民间工艺。剪黏在四川和重庆民居和坛庙建筑中较常见,但在凤凰古城中未发现。古城封火墙墀头多以白色灰塑装饰,但都较为粗糙,其灰塑技艺粗犷、简练,题材多为花鸟和山水画。具体均模仿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较少出现彩绘灰塑。而彩塑在广东、江浙民居,特别是祠堂建筑中较为常见(如广州陈家祠堂、奉化溪口蒋氏故居丰镐房等)。凤凰古城墀头以白色灰塑装饰少施重彩,说明了边城人朴实和节俭的民风,也成为其地方民俗建筑风格的一大特色。
, _' J. E. h& x' \1 g% K  a3.3 脊吻为浪漫的卷草和凤凰型制! }" [7 A  ]# K5 S( `& t/ d( p: Z
湘西民居建筑型制源于徽派建筑但又融会了楚巫浪漫飘逸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其垂脊脊吻多为卷草纹和凤凰脊饰上,这是凤凰地区民居建筑群落所集中反映出来的一大特色。卷草纹脊饰本在佛教建筑中多有运用,如与湖南接壤的广东韶关南华禅寺的宝林门、天王宝殿和藏经阁等佛庙脊饰都以卷草纹形式收尾。(见图7)而凤凰古城脊饰上的卷草纹其意义却是在于象征生生不息、坚忍不拔和顽强旺盛的生命精神。(见图8、9)1 \/ v! @- I8 W7 D  J9 c# r( B
9 T) B! W4 m; n% R. z
89341image019.jpg 89362image022.jpg
) Y* o6 c. ]& l; R; |# n% c9 U3.3.1 卷草纹8 k+ b& R( }  T' h3 }, l! N6 D
卷草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所谓卷草纹饰,就是在一条连绵不断的"S"型波状曲线上,饰以各种枝叶、花卉,或者其它装饰纹样,构成一个图案化的特有纹饰。卷草纹饰真实而又简练地表现了植物的生命形式,是富有运动和节奏感的美的构成,象征宇宙万物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卷草纹是在魏晋时期根据异国的植物纹样创造出来的图案形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唐代广为流传,日本人通常把这种带有卷曲连续的花卉图案,统称为"唐草"。在中国卷草纹一般也称为忍冬纹或忍冬卷草纹。所谓"忍冬",是属金银花科的多年草本植物,形状为灌木或藤本植物,有叶、花和果成对的特点,夏天开花,花色由白逐渐变黄,并散发浓郁的香味。南北朝时期佛教兴起,忍冬卷草纹在佛教中寓意坚忍不拔,它吸收了中国传统的云头纹、云藻纹的流动、卷曲、延续不断的基本形式,创造出各式各样新的装饰纹样。[9]如以葡萄为主的葡萄卷草纹,以石榴为主的石榴卷草纹,以此类推还有茶花卷草纹、莲花卷草纹、牡丹卷草纹等等,现统称为"卷草"纹饰。凤凰古城脊饰上的卷草纹,则多为忍冬卷草纹和茶花卷草纹。
( x. @- [+ k4 } 89380image024.jpg
" c7 W, W; m6 r- D; @$ v! q) L3.3.2 凤凰脊饰 www.dolcn.com
1 W+ t7 y5 ?& v( g! [正如上文提到的凤凰县名因山受,凤凰人当然崇拜和喜爱凤凰。故凤凰成为当地垂脊脊饰符号不是偶然的,是自发的,而在建筑历史上凤凰神鸟成为脊饰也是有文化渊源的。在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太阳是由"日中踆鸟"驮着每天由东方飞至西方降落。《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木,一日之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作为一种图腾,鸟的形象被人们大量地运用于汉代以前的屋脊装饰中。这一点从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汉明器陶屋中以凤和鸟为脊饰的例子极多可以为证。[10]楚国人崇拜凤,因为它是少昊部落崇拜的图腾。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我高祖少昊,契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又《春秋演礼图》曰:"凤为大精,在天为朱雀"。由于凤凰即是朱雀,传说中的四神之一,五行中为火之象,立于屋脊之上以克火事。故楚人是因害怕火事而崇拜火的图腾凤凰朱雀,而朱雀之说则融会了楚巫文化的浪漫主义因素。湖南地区早在汉代就有鸟图腾崇拜的考古发现。如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一幅彩绘帛画中就有一只三趾的乌鸦。对于当代,凤凰古城以凤凰为脊饰不仅是特色,而且对继承和发展凤凰建筑文脉是十分有必要的。* d- o! V0 Z9 V' q9 b; w: f
4 结束语1 o& u% ?! G4 A# {: H; ~
从屋脊脊饰符号特征的研究可从中窥见凤凰建筑的民俗文化特色。外地人来到凤凰认为地处湘西的凤凰有许多苗人,自然其特色是苗文化。其实不然,凤凰脊饰文化是苗汉文化的结合,但仍以汉文化为主体,是汉文化为主吸收了苗文化中神秘浪漫的成分,凤凰古城不愧是一座能代表多元民族文化融会互通的人文边城。大家知道徽派民居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建筑外形特征,以砖雕为地方装饰特色。而凤凰民居虽然也继承了徽派建筑的结构特色,但也发展了自己的建筑地域文化,其最具自己特色的代表是卷草纹和凤凰造型的脊吻和灰塑的墀头,其形成和发展与凤凰当时的人文、经济状况是相契合的。& f% B$ V# ^, O- a3 [) A
今天,许多传统民间器物和艺术形式正不断地在现代生活中消逝,建筑脊饰文化传承也面临着乏人接续的危机。民间脊饰符号是当地几代工匠艺人创造和共同使用的艺术载体,它不像纯绘画艺术那样强调个性,而是允许使用重复的符号。因此将凤凰古城脊饰单体规格化、标准化和符号化,有助于今后的凤凰民居建筑文化的延续和承继。为今后加强我省凤凰旅游品牌竞争实力,体现地方建筑文化特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s. D. V# w: J" G, {) o& U8 g! i

" ~9 |0 ?, n; c9 e# ]注释
- S2 n1 e( U9 o注1:江西人在全国各地早期修建的会馆都是以万寿宫命名的,供奉的神灵是许逊--许真君,民间叫做福主菩萨。万寿宫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初建时仅是座江西商民临沱江而建的水府庙,设有山门、戏台、正殿等。
6 S+ S7 G1 l& @8 ^注2:屋顶以黑色黛瓦覆盖,其缘由在于黑色在五行之中代表着水,黛瓦蕴含着人们以水克火的愿望。- j+ E! D; _+ q$ H! v* K3 G
注3:剪黏是建筑脊饰上的一种贴瓷片的民间工艺技巧,是利用各种颜色的碗片、陶片掺和灰浆,做成人物花草等形象来装饰屋脊。2 @2 ~; |3 B. I& L" x5 y
参考文献
* X' u* I' u# Z6 p2 n' X- C[1]吴彦承:《凤凰县民族志》,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版。) T0 V' z) T6 W% t- ]$ r! v
[2]腾万翠、张永中、吴根生、杨昌炳:《对凤凰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思考》,《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第4期,第76页。, w. ]/ F+ p' D$ g
[3]周怀宽:《湘西古镇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旅游》,2003年第11期,第9页。4 t( ^, p1 F8 b) e
[4]王兆锋:《凤凰县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分析》,《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57页。
! e' E5 i$ A& G) M. H[5]张兰、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县及其保护规划》,《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第3期,第62页。
: g4 o; I3 G) I: h: t4 f/ A. \[6]刘一友:《凤凰厅城的崛起和楚巫文化的张扬(上篇)--〈沈从文与湘西〉之二》,《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10页、第14页。
% J! Y, G5 k" x+ U- J3 t[7]《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5 @1 U# D9 c! ?( a6 \* A9 U% w[8]郑力鹏:《坡屋顶研究三题》,《建筑学报》,2003年第8期,第65页。9 n  u6 o( O+ n1 R( |# {2 M
[9]霍秀峰:《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卷草纹饰》,《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第95页。2 D. g) i& u: f. E1 k% W
[10]吴庆洲:《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华中建筑》,1997年第2期,第35页。- S' }! J4 [) J  I9 I
此文为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课题研究论文之一  k' o# Z! {; r# n; Y+ D3 L3 {9 o
作者简介:吴卫(1967-),男,湖南常德人,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2004年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获得者。现为中国包装总公司包装设计技术专业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和设计人类学研究,曾于1988-1990年留学日本千叶大学デザイン学科。通讯地址:株洲工学院科技大楼1109-1110,412008。联系电话:0733-8810216,13017331122。E-mail:wuwei_1111@sina.com4 O; t: D4 b% r! }
Research on Ridge Ornament of Inhabitant Housing in Fenghuang6 m3 g4 l- }$ d# O  @
Wu Wei
' G! e9 z3 _" I; p* w. i(School of Packaging Design and Art, Zh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8, China)
2 q. F( H. F0 p( Z5 X2 F/ p0 ^! PAbstract: From field survey, information investigation, and image analysi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idge ornament forms and tract characters of Fenghuang, and digs the character of Fenghuang's culture. It is in order to offer theoretic support for the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of Fenghuang inhabitant's ornament ridge forms.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old city of Fenghuang is mainly a Han nation culture, absorbing the mysticious and romantic elements of Miao nation culture. It is really an old cultural city which can represents the digestion of multi-national culture.. v+ j' o& m0 b" R
Keywords: Old City of Fenghuang; Ridge Ornament; Curling Grass Pattern; Grey Model
耗子要走了 发表于 2010-7-18 21: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文化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图文

Copyright   ©2015-2016  展示网  Powered by©Discuz!  技术支持:凡尚展览     ( 粤ICP备1406597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