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本,面对周刊、月刊和单行本加起来占书籍销量四成五的庞大数字,还有书店、超市内神情专注的“立读”,通勤车上黄页般厚重的人手一册,你就知道,要了解一个识字率最高的民族为何最爱漫画有多困难。而更不易了解的是它用什么办法,让全世界都认同了这种表达。uli;WgX6c(mSkn0GaLa 说起来,日本人爱看漫画是有理由的,因为早在12世纪平安朝,鸟羽僧正觉犹的《鸟兽人物戏画》就已开了日本漫画的先河。以后绘卷戏画流行,由《信贵山缘起》而室町时代的《福富草纸》,对17世纪江户鸟羽绘及此后的浮世绘都产生过影响。直到18世纪,葛饰北斋的《漫画》出来,其悠长的历史,一直没有中断。有人甚至认为,因7世纪斑鸠法隆寺和8世纪奈良唐招提寺已有戏谑画,这样的历史还可往上追溯。OO![T^Z^KI5kRP 当然,让这种传统漫画焕发生机的,还是舶来的英国杂志《笨拙》(Punch)。1862年《伦敦图画新闻》特派员查尔斯·华格曼仿此创办《日本笨拙》,还有1885年乔鲁吉-毕戈执笔《团团珍闻》,启发了北择乐天、冈本一平等人开始故事漫画的创作,为日本漫画的发展开出新局。至于现代意义上的日本漫画,则要到战后才告确立。其时,由美国大兵带入的迪斯尼卡通和好莱坞制作,给饱受战争创痛的日本人很大的安慰,其多格连续形式,更直接催生了手冢治虫一代“国民漫画家”的诞生。9Ot6Flq[\\\"5j e\\\" 所以日本的漫画始终未脱离欧美影响,画中人物的造型也不似本来面目,而介于东西方之间,并更接近于西方一些。譬如,都有一头刺猬似的金发,一个秀而挺的鼻梁,一双小鹿斑比似的眼睛,大得与洋人无异。说到个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代画家如手冢,其划时代巨制《新宝岛》,虽有意“脱日本”,是谓“洋风漫画”,笔下人物却依然六头身,即头与身之比为一比六。但到七八十年代,第二、三代“萌え绘”(指美少女漫画)画家如池田理代子和吉京子就只画八头身了,90年代以后的武内直子、尾崎南等人,更夸张至十头身。特别是尾崎,由同人志“大手”跃进为专业画家,擅长表现BL,最懂读者心理。那样的金发白脸长身,看似关乎个人的浪漫,但其底里,不能不说是日本人集体的绮想。Rb>
2 x; q9 R5 ?: R' i& f+ W3 t% ~2- L8 T! i% |+ c
nVI){f 因为自明治文明开化,福泽谕吉提出“脱亚论”,日本人心里就普遍有一种白人崇拜的倾向,津田真道在《想象论》中将此称作“天性使然”。当时,许多西方外交官、传教士和学者被准许到日本作“内地旅行”,其精英化的形貌作风,都让日本人折服。自惭形秽之下,有人提出废除日语,态度之激进,连美国人都不能想象。相对平和的是主张“日本人劣等说”和“人种改造论”,如福泽的门生高桥义雄就呼吁,日本可以通过与西方通婚来改良人种,因为前者身体各方面明显优于日本。一时间,造成国民纷纷从事体育、锻炼肌肉的风气。落实到漫画,就是西化造型的出现。但说实在话,这样介于黄种与白种人之间的模糊中性,仅存在于他们自己的想象中。(Du<NmE&\\\"f -H 不能忽视的倒是另一方面,即日本人的自贬,从来都是为了自励,更不要说其种族意识之强烈,其素以世界最优秀民族自居的傲慢了。对此,英人霍布斯鲍姆的《极端的年代》早有指出。这就是日本人矛盾的地方。既然不能与西方并驾齐驱,那么在表现亚洲人种时,把自己画得更西方一些,其他亚洲人则更东方些,其实是更低矮猥琐些,就成为其通常的做法。直到今天,依然如此。这种自以为更接近白人,或如罗素《中国问题》所说,总把自己视同于西方的想法,虽寄托着大而崇高的渴望,但心思之小,让人感叹。PR)MooGs?:2vc;Il 当然,话说回来,如果日本漫画仅知道返回传统,或受种族意识局限一路平衍过去,不可能攻城略地,占领全球六成、欧洲八成的市场。它有自己的创造。岛国广袤的森林、无边的海洋和悠长的农耕生活,养成了他们向往宁静和谐、关注自然风物,还有探索神秘未知的耽美性情,由此造成自然有灵论的超验体验和瞬间感受的纤敏表现,都化成其漫画的精神和气韵。但同时,它又放眼世界甚至宇宙了,不仅主题选择上关注和平、环保等人类共同的话题,故事来源上引入《浮士德》这样的西方经典,情节的安排,如学院中自在浪游的怪物猎人,忽男忽女的神奇格斗者,将身体改造成机器的雇佣兵,蒸气机和魔法并时共存的幻想时代,更触及了人类最深层的灵感与幻梦。凡此种种的想落天外,让威尔斯、凡尔纳都自叹弗如。.bf\\'YU-g0 {! [# L# B1 X
oP\\'X75- 这还是日本漫画吗?你几乎认不出了。但凝神细看,《圣斗士星矢》所营造的北欧和古罗马神话的外衣下,神道与武士的热血如静水深流;《七龙珠》中孙悟空的背后,日本人特有的经略冲动也声容宛在。如此“和洋合一”,东方乌托邦幻想与西方机械文明的结合,罗素所说的“把大多数欧洲人认为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揉合在一起”的招式,使它一下子拥有了“杂种文化”的特性与优长。当其输出,面上看去,还真如四方田犬彦所说,只是“かわぃぃ”(日语“可爱”)而已,倘若用岩浏功一的理论裁量,可不就是“文化无臭论”的绝好范例。但那种基于“种族漂白”的人物造型,不刻意推展自己的“非日本化”(Nibojin—benare)的文化策略,使它最终获得了世界的认同和依赖。!@Wx;/B8n-8tD<s<s+ 至于形式上,它也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视觉系”风格。叙事结构上看去虽有很高的辨识度,具体手法却多各种样式的混搭。特别是,相比美式的硬派写实,主题单一幼稚、人物关系裸露之外,那种排列方式单调,分镜色彩不浓,包括超人、泰山和终结者之类的肌肉人造型,一袭紧身衣的蒙面粗汉,或花生漫画、加菲猫的人性化动物卡通,它颠覆性的人性纠葛,庞杂错乱的时空穿梭,显得更复杂多元,风格也更阴柔幻诞。而由情节、画面和文字气球,对话、旁白和多种漫符构成的丰富性,如生气时头上起青筋冒白烟,害羞时脸上浮斜线出阴影,下决心时眼角闪光,来灵感时灯泡闪亮,包括大声叫喊出的震荡波纹和宽窄长短密度不一的速度线,也很好地传达了人物微妙而内敛的喜怒哀乐。至于电影手法的切当运用,变焦与蒙太奇的灵活配置,又使它无须费力,就极易被转换成电玩、卡通片甚至真人剧。这些,都是家道中落的西方和急于追赶的东方所共同喜欢的。_F3x&Z+%kAKm}k3G 漫画就这样从单纯的视觉艺术,终于变成全球性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样板了。但日本人并没有自满,更着意于后来。现在,JAGAT公司已在全国范围推出规范的“漫检”(即漫画能力审定),各大学也纷纷开设与动漫相关的课程与专业。在颇有贵族气的学习院大学,它从属“身体表象文化学”专业,学生对它的追捧,绝对超出你想象之外。在关西的日子,曾去过宝塚动漫美术馆,那是被日本皇室选为高端文化的交际场所。若去看了,包括京都的国际漫画博物馆,你还有的那些疑团,应该都可以解开了。aM|k\\\\LKOApw_fpFB 只有一些落伍的日本人还在感叹,为什么不能再有安达充那样的漫画家呢?那个通常只画鼻孔不突出鼻梁,且以六头身造型的“日本风”画家,被他们亲切地称为漫画界的小津安二郎。但形势比人强,今年《时代周刊》选出的全球百位最有影响人物榜,唯一以视觉艺术家入选的是村上隆,他创造的DOB形象,是日本漫画与西方米老鼠的综合。=#&z(`62K6X;N\\\"MR 或许,在进军世界的冲动中,纯种的日本文化,已经是比漫画更浪漫的童话了。 |
|